胡新和同志生平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期刊出版管理中心主任、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自然辩证法通讯》主编、《工程研究》副主编、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兼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理事会理事胡新和同志因长期辛勤工作、积劳成疾,于2013年5月13日9时许突发心脏疾病,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58岁。
胡新和同志,汉族,1955年5月17日生于江苏南京。1975年12月在江苏淮安参加工作,曾在江苏淮安小学、中学任教。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9月至1985年7月,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自然辩证法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2006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985年7月至2001年10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事科研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担任科技哲学研究室党支部书记、副主任、主任。在此期间,1986年参加中央国家机关讲师团,负责河南清丰讲师团工作。2001年11月,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作,2002年5月聘为教授,2002年8月任人文学院副院长,兼任人文学院社会科学系主任,2008年9月任《工程研究》副主编,2009年底任《自然辩证法通讯》主编,2010年5月任期刊出版管理中心主任,2011年任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胡新和同志是我国科技哲学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积极介入有关物质性质的哲学争论,借助物理学的当代成果,对传统教条主义的物质观进行了批评,促进了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这一基本哲学问题的新认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这个当代物理学哲学和科学哲学重大问题的争论中,胡新和同志从量子力学的前沿发展出发,对“实在”这个基本哲学范畴做了新的辨析,揭示了传统性质实在论的局限性,对“关系实在论”进行了新的论证和阐述,既坚持了实在论的基本立场,又合理地解释了性质实在论难以回答的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和广泛讨论。近年来,他把基于“关系”的思路,延展到认知哲学和神经伦理学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新观点。胡新和同志和其他同仁一道承担了国家“七五”重点项目“科学前沿与哲学”中的“量子论-相对论的世界图景”,独立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现代物理学与哲学认识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认知科学前沿的哲学问题”等研究项目,发表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论文和专著。他和其他学者共同翻译的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被学术界认为是目前最新、最受关注的汉语译本。
胡新和同志是我国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科学社会学领域杰出的学术组织者,为学科发展与学术研究贡献了毕生心力,为科学哲学在中国的成长、壮大做出了卓越贡献。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胡新和同志长期主持“北京科学哲学论坛”,组织“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1999年起担任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2009年起担任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胡新和同志长期参与《自然辩证法通讯》的编辑工作,2006年,担任《自然辩证法通讯》副主编,2009年起任主编。胡新和同志自1996年起担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之后又担任常务理事。胡新和同志还担任教育部“985工程”(科学技术与社会)哲学创新基地讲座教授,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基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油化工协会第五届科技图书编审委员会委员,《世界哲学》杂志编委,《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杂志编委。2005年起,胡新和同志担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第二、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2008年起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七届文史哲学部研究系列哲学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
胡新和同志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优秀教师和学术带头人,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02年人文学院成立之初,胡新和同志就担任学院副院长,积极推进人文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工作。在担任学院负责人期间,组织申报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哲学、新闻传播学、法学和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哲学和科学技术史两个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的工作,并取得成功。2003年胡新和同志担任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理事会理事,积极参与了“论坛”的多次重大活动的组织工作。胡新和同志主讲的《科学哲学导论》等课程多次获得校级“优秀课程”,由他组织的博士生政治理论课《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2008年获中国科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胡新和同志还多次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个人,2010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胡新和同志积极履行学者的社会责任,为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提供学术支持。2004年,他参与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规划(2006-2020)战略研究阶段的工作,是第十九专题“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专题组专家和专题报告主要执笔人之一,获得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规划领导小组颁发的“突出贡献荣誉证书”。
胡新和同志的一生,是为我国科技哲学事业发展奋斗的一生,是为研究生教育和人才培养贡献的一生。胡新和同志胸襟宽阔,情操高尚,光明磊落,淡泊名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任劳任怨,严谨求实。他长期辛勤工作,呕心沥血,积劳成疾,终致突发心脏疾病。他的不幸早逝,是中国科技哲学界的一大损失,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一大损失。
我们缅怀胡新和同志,要发扬他的高尚品质和优良学风,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发展、为我国科技哲学事业的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胡新和同志,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