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国科大谷雨计划】2025中国-欧洲文化遗产科学暑期学校:传统文化宣传活动圆满收官

  • 图片/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系 文字/肖楠
  • 创建时间: 2025-09-01

2025822日,应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邀请以及【国科大谷雨计划·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行动】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师生来到2025年中国-欧洲文化遗产科学暑期学校,向来自各国的文化遗产科学师生们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活动。扎染、造纸和香囊制作三大主题教学活动有序开展,中国与欧洲的老师与学员们沉浸式参与实践,让古老的东方技艺在跨文化交流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扎染,这一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染色工艺,历经数千年传承,承载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课堂上,赵怡临同学系统讲解扎染的历史脉络——从古代民间的实用染色技艺,到如今发展为兼具艺术价值与实用功能的传统工艺,每一个阶段都折射出中国手工艺人的智慧(图1)。她通过大量实物展品,引导学员观察扎染的核心魅力:每一道捆扎的松紧、每一次染料的渗透,都会形成独一无二的纹理,这种 “不可复制” 的随机性,正是扎染艺术最动人的特质。

1 扎染讲授与实践

实践环节中,学员们兴奋地拿起橡皮筋、棉绳,在白色棉布上大胆尝试创意,有的模仿欧洲哥特式花纹进行对称扎结,有的则融入印象派色彩理念规划染色区域。当扎好的布料浸入染料,看着色彩慢慢晕染开来,学员们不时发出惊叹;而解开扎结的瞬间,那些融合了东方技艺与欧洲审美的作品亮相时,课堂里更是充满了欢呼。

造纸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承载着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使命,其发展历程跨越千年,至今仍在不断革新。早在西汉时期,古人就已发明了植物纤维纸,而东汉蔡伦通过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造出质地优良的纸张,让书写材料从竹简、绢帛走向普及,为文化传播奠定了物质基础。姚润钖同学详细讲述这一技艺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原料探索,到工序的逐步完善,造纸术的发明让书写材料实现了从笨重到轻便、从昂贵到易得的跨越,为文化传播与知识传承提供了坚实基础(图2)。

2 造纸讲授与实践

 

实践操作中,从纸浆的均匀搅拌,到用竹帘精准抄纸,再到挤压排水、自然晾晒,每一个环节都由学员们亲自探索。学员们专注于控制角度与力度,力求让纸浆均匀附着。当一张张带着手工温度的纸张逐渐成型,学员们纷纷触摸着自己制作的纸张,感受纤维的纹理与手工的质感。​ 

香囊制作课程同样是暑期学校的亮点环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香囊不仅是兼具实用与美学价值的工艺品,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在肖楠同学的教学中,学员们深入了解到,传统香囊常以艾叶、丁香、佩兰等天然香料为填充物,既有着清新雅致的香气,又蕴含驱虫、安神的实用功能,是古人将自然智慧与日常生活需求巧妙结合的典型代表(图3)。现场还展示了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香囊文物图片,从精巧的造型设计到细腻的刺绣纹样,全方位呈现香囊工艺的多样风格与深厚文化内涵。​

3 香囊讲授与实践

 

制作过程中,教室被天然香料的清雅香气环绕,桌上提供多种经典传统香料配方供学员选择,比如驱蚊、提神、安眠和疏肝解郁等,让学员们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最终制成的香囊个个精致小巧,满含传统韵味。

2025 中国-欧洲文化遗产科学暑期学校的传统文化宣传活动圆满落幕,这场意义深远的跨文化教学实践,亦是“国科大谷雨计划・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行动”的生动落地。中国与欧洲学员们不仅亲手掌握了扎染、造纸、香囊制作的方法,更在跨文化对话中理解了这些技艺背后的历史底蕴与人文价值 —— 当欧洲学员带着亲手制作的手作返程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一份礼物,更是跨越山海的文化情谊,让中国传统技艺在欧洲播下传承与融合的种子;而该公益行动也以此次教学为纽带,既推动中国传统技艺走出国门、促进东西方文明互鉴,又强化了国内外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知,吸引更多人参与传承事业,同时让我校师生在实践中升华人文素养与家国情怀,从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中坚定历史唯物主义信仰、厚植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未来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科研与文化传播,为建设世界科技与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文化力量。

 

图片/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系

文字/肖楠

审核/杨益民、尚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