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下午,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与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星象·宇宙·常识:古代中国与世界的知识传统”暑期学校,在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报告厅隆重开幕。暑期学校吸引了39名优秀学员,他们来自国内的22所高校和7个国家的11所高校。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牛晓莉,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组织统战部部长兼人文学院党委书记谭红军,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相关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合作处黄顶成副处长,马普科学史研究所薛凤(Dagmar Schäfer)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关晓武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石云里教授、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的韩嵩(Marta Hanson)教授、加拿大约克大学的季家珍(Joan Judge)教授,清华大学孙承晟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汪前进教授、刘晓教授(暑期学校项目负责人)等嘉宾出席典礼并致辞。典礼由人文学院副院长罗兴波教授主持。
牛晓莉副校长在欢迎辞中表示,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斯·普朗克伙伴研究小组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科学院与德国马普学会卓越的科学合作传统得到了又一次的延续与深化。以马普伙伴研究组为纽带而组织的本次暑期学校,体现了人文学科在跨学科、跨文明对话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大学将坚定不渝、一如既往地推动人文学科建设,特别是跨文明、跨学科的人文学科的交流融合。她鼓励青年学者在多元知识传统的碰撞中汲取智慧,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沟通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欧洲处相关代表祝贺暑期学校开幕,充分肯定了该项目对推动中欧科技人文交流的重要意义。
薛凤教授以元代学者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人仰青天,睹白日,不觉为远”开篇,强调了对天与人伦的探索是跨越时空的永恒追求,并指出本次暑期学校正是这一精神的当代实践。
关晓武研究员回顾了中国科学院与德国马普学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合作历程,指出本次暑期学校汇聚了全球科学史领域的顶尖师资与青年才俊,是双方合作迈向新高度的标志。
石云里教授则特别感谢了组织团队与授课教师的辛勤付出,并寄语学员珍惜此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积极交流、深入思考。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刘晓教授向暑期学校的支持方致谢。他特别提到,中国科学院成立后派出的第一个代表团便是访问德国,彰显了双方源远流长的坚实合作。
牛晓莉副校长与薛凤教授分别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与马普科学史研究所互赠礼物,象征着双方友谊与合作的进一步深化,现场掌声热烈。
马普科学史研究所“日用知识”项目负责人陈诗沛博士介绍研究项目
马普科学史研究所“掌中天宇”项目负责人康杰夫(Jeffrey Kotyk)博士介绍研究项目
本次暑期学校基于两所机构三个相互关联的研究小组——中国科学院大学孙萌萌博士领衔的马普伙伴研究组“明清时期宇宙论知识的日常实践”、马普科学史研究所康杰夫(Jeffrey Kotyk)博士主持的“掌中天宇:欧亚非天文器物与星象实践(公元前4000-公元1700年)”,以及马普科学史研究所陈诗沛博士负责的“汉字文化圈的常识及其源流(14-20世纪)”,汇集了天文学史、占星学、宇宙论、常识知识及数字人文领域的代表性专家团队,在为期10天的活动中为学员开设导论课程与前沿研究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