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9日上午,《李约瑟镜头下的战时中国科学》新书发布会暨李约瑟的思想和精神遗产研讨会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本次活动由湖南教育出版社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牛晓莉出席发布会并致辞,人文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孙小淳主持研讨会,我校宣传部、科研处、国际合作处、图书馆等部门领导出席了会议。
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牛晓莉致辞
牛晓莉在致辞中表示,该书全面展示了抗战时期我国科教事业的状况和当时科学家的精神风貌,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文化传统在当时危难当中迸发出来强大的精神力量。李约瑟不仅做出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科技史研究,而且推动了国内科学史学科的建制和发展;这部由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和李约瑟研究所的研究者合作完成的著作,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我们当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也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中国科学院院士、高能天体物理学家李惕碚,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彭玻,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谢清风,湖南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刘新民,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的部门代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的70余位科学界、教育界和出版界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发布会现场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指出,李约瑟堪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先行者。通过书中的珍贵图片和文献,我们仿佛再次看到李约瑟这位穿着中式长袍的西方学者,深入中国战时后方腹地开展考察研究的身影。李约瑟观察并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时焕发出来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也领悟到中国文明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并且蕴含着丰富而强大的精神力量。这其中,就包含了中国科学家精神这一宝贵精神财富,中国科协近年来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
湖南教育出版社历时十年策划、编辑,并于近期出版的《李约瑟镜头下的战时中国科学》一书,是中国抗战史、科学技术史和科学家研究的重要成果。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刘晓教授和李约瑟研究所东亚科学史图书馆馆长约翰·莫弗特先生历经多年合作,将这本饱含历史厚重感与鲜活民族记忆的书籍带到了大家面前。
新书发布会环节由湖南教育出版社总编辑莫艳女士主持。彭玻董事长首先对本书的出版价值和现实意义给予了高度概括和阐释。这是国内出版单位首次获得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完整图片授权的重要著作,极大地丰富了抗日战争史、中国现代科学史和科学家研究的成果,具有十分珍贵的学术价值。
湖南教育出版社总编辑莫艳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彭玻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小淳教授
孙小淳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该书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今天看来略带神秘的世界,好像有些混乱和破败,但是它是一个民族魂觉醒的世界,我们正处于抗战时期,等待着民族复兴,展现出中华文明的丰富性、创造性、乐观性,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教授表示,李约瑟在1943—1946年期间拍下的这批照片具有重要价值。虽说这些照片是黑白的,没有太多光彩,但是深刻记录了这段历史,也即抗战中国的后方,中国的科学家,还有众多中国的人民的精神风貌。李约瑟到中国的3年时间里,改变了他对中国以及对整个世界的看法,进而用后半生的工作让西方主流知识界注意到中华文明对人类做出的重大贡献。
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教授
李惕碚院士早年曾生活在抗战科教中心北碚,他结合自身经历,对照李约瑟拍摄的图像,回忆了自己儿时成长及求学经历。他对李约瑟问题和东西方科学文化的差异有着独到的见解,认为这本书的出版不但把我们同历史联系起来,更对我们下一代中国科学家如何实现自然科学上的突破,也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能天体物理学家李惕碚
本书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刘晓教授讲述了创作体会,将研究重点放到当时的中国科学教育事业,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呈现出李约瑟在华行程的全貌。该书的完成,得益于共同作者莫弗特数十年的资料整理和数字化工作,以及王钱国忠等国内外科学史界不断积累的深入研究。
本书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刘晓教授
发布会最后由王进展书记、李惕碚院士、彭玻董事长、牛晓莉副校长、谢清风总编、刘新民社长、孙小淳院长和刘晓教授上台为新书揭幕。接着湖南教育出版社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同向李约瑟研究所捐书300册,希望这本书通过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的传播,能进一步促进中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理解与合作发展。
新书揭幕仪式
赠书仪式
“李约瑟的思想和精神遗产”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小淳教授主持。首先,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教授做题为《李约瑟的思想和精神遗产》的主旨报告。梅教授讲述了李约瑟的中国之行,及为何此行对李约瑟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李约瑟的职业生涯发生了重大转变。紧接着,梅教授介绍了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重点着眼于书的内容与成书过程。第三点,梅教授阐述了李约瑟的思想和精神遗产为何在今天仍有重大意义。李约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弥合了东西方文化鸿沟。最后,梅教授向在座嘉宾介绍了李约瑟研究所的历史、近期研究进展以及资助款项,并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前往李约瑟研究所进行访问。
在自由发言环节,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认为,这本新书包含的大量精美图片是未来科学史研究的重要素材,并结合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谈及了李约瑟的治史方法。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胡维佳教授回顾了20世纪以来对李约瑟问题的研究。历经新文化运动时期、抗日战争前后、改革开放初期等不同阶段,尤其是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对李约瑟问题的研究也已经有了更具现实意义的解读。胡维佳教授认为,本书对李约瑟的精神遗产做出了良好的概括,体现了科学是全人类的财富,而这一点贯穿了李约瑟本人的思想与实践。北京科技大学熊卫民教授寄语道,由于李约瑟在抗战时期及建国后与中国交往甚密,希望可将本书扩展为一套研究系列,并赞扬了战时中国科学家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上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继承。
清华大学刘兵教授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石自东教授着眼于本书的大量图片,赞扬本书构思精巧,价值巨大,希望后续研究者利用李约瑟研究所的材料将现代科技史研究发扬光大。北京大学张大庆教授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对李约瑟在战时考察医疗机构及李约瑟的生化与医学史研究进行了点评。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潜伟回忆了2006年去李约瑟研究所曾在莫弗特的协助下查看照片。赞扬本书虽然以科学为题,但远远不止科学,也包含了大量技术、农学以及医药方面的知识,甚至还有文化遗产与教育的内容,对于现代科技史研究是宝贵的财富。
随后,北京科技大学章梅芳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尹晓冬教授、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王国强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卜风贤教授、北京大学雷震(John Alekna)助理教授等结合亲身前往李约瑟研究所访学的经历,谈及这一时期对自己学术生涯的影响,并对本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与会部分嘉宾发言
孙小淳教授最后点评,听取各位嘉宾的发言后感受到了李约瑟思想给予我们的启发,应借此机会加强交流,将中国科技史研究不断推进,希望在座的专家学者及后备科技史研究力量为此做出贡献。
与会人员合影
(图文 杨子轩 吴亮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