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南北辉映,美玉焕光——记【谷雨计划·国科大文化遗产保护宣教公益行动】之“凌家滩与红山”专场讲座

  • 文图/陈典 校对/罗武干
  • 创建时间: 2021-06-20

2021年618上午,应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教工党支部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朱乃诚研究员来到国科大玉泉路校区,为【谷雨计划·国科大文化遗产保护宣教公益行动】带来“凌家滩与红山——距今5300年前后南北两大玉器板块的交流与激荡”专场报告。

朱乃诚老师开宗明义,指出目前我国发现的距今5000年以前的玉器,以红山文化晚期和凌家滩文化玉器最为丰富,玉器的数量多,玉器的器型种类也多。凌家滩文化玉器主要分布在安徽巢湖以东地区,红山文化晚期玉器主要分布在辽西地区,它们分别成为距今5300年前后我国南北两地玉文化的代表。

随后,朱乃诚老师从玉器的出土背景、造型特点和制作工艺等角度,分别介绍了凌家滩文化玉器与红山文化晚期玉器的主要特征。朱老师主要以2007年之前发掘的凌家滩45座墓葬近1000件玉器为资料,将凌家滩文化玉器分门别类,整理出玉璧、双联璧、双联璧形饰、玉璜、玉冠饰、玉龟状扁圆形器、玉龟、玉环、玉版、玉签、玉人、玉鹰、“风”字形玉钺、玉珩、玉圭形器、玉珠、弯板状玉腕饰、鼓形玉箍、喇叭形器(珥珰)、玉矛、圆角方形玉璧形饰、玉璧形饰、玉镯、玉玦、玉勺等大致26类器型。其中,朱老师还旁涉玉璧的起源与定义、玉璜首尾动物造型、八角星符号等问题,并强调了凌家滩是最早出现双联璧、最早以扉棱与扉牙为装饰、最早出现玉勺的文化。喇叭形器(珥珰)体现了凌家滩文化高超的治玉水准,但是其制作方法仍存争议。

朱老师沿用类似的叙述方式讲解了红山文化晚期玉器的种类与主要特征,并结合墓葬情况介绍了斜口筒形器、玉人、玉冠饰、双兽面玉佩、玉鳖、勾云形玉饰、三孔冠饰、玉璧形饰、玉锥形器、玉箍形器、多联璧、玉鸮、玉坯、玉珠、兽面玉牌饰、兽面玦形玉器等典型器物。朱老师观点独到鲜明,根据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熊下颚骨等现象指出兽面玦形玉器的动物造型应为熊首,并且提出这类器物与C形玉猪龙并无器型上的关联。

朱老师将两种文化中造型相同、题材近似的13种玉器进行比对分析,客观呈现凌家滩文化与红山晚期文化玉器的异同之处,涉及的种类主要有环形玉虎与兽面玦形玉器、玉人、回首玉凤冠饰、斜口筒形器玉龟、鼓形玉箍、玉鹰三孔玉冠饰、弯板状玉臂饰、玉珠、玉镯、圆角方形玉璧形饰、扉棱扉牙装饰等。

2002年9月牛河梁M4出土的玉人引发了学界对红山文化晚期玉器与凌家滩玉器的对比研究。随后,社会上层交流网的理论被引入相关研究,有学者认为红山文化晚期玉器影响了凌家滩文化玉器,甚至提出红山文化向南方进行三个层次传播的假说。但是,2007年凌家滩M23出土的玉龟状扁圆形器使得部分学者转变观念,认为红山文化晚期的斜口筒形器的出现受到其影响。朱乃诚老师以玉龙和玉虎的例子论述了两者的年代早晚关系。学界观点逐渐转向,部分学者并不支持“上层交流网”的存在,认为两者各有源头,没有形成直接交流。但是,有学者认为两者存在交流关系,提出红山和凌家滩同时承袭了兴隆洼文化的独特传统。朱乃诚老师清醒认识到各种争论的由头其实是两者的定年存在混乱。他根据牛河梁遗址群的上下层积石冢的地层学分析、半拉山遗址出土的人骨年代以及典型器类(比如兽面玦形玉)的发展演变历程,厘清了红山文化晚期年代玉器年代为距今5400至4900年并类似推断,凌家滩文化玉器年代为距今5600至5300年。朱老师认为红山文化晚期后段玉器具有凌家滩文化玉器的传统,更重要的是凌家滩玉文化传统激发了红山文化晚期后段社会的突变。

最后,在场听众积极提问,与朱老师就玉璧的概念、兴隆洼文化玉器传统在东北地区的断裂、玉文化与玉料资源禀赋的相互关系、中西文化对玉石审美偏好选择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讲座结束后,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系主任杨益民教授向朱乃诚老师赠送了【谷雨计划·国科大文化遗产保护宣教公益行动】讲座嘉宾纪念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