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2日是中国第16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下简称“文化遗产日”),本次文化遗产日的活动主题为“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师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6月10日至11日,在【谷雨计划·国科大文化遗产保护宣教公益行动】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以下简称“考古系”)以“果壳国潮·非遗进校园”为主题,在雁栖湖及玉泉路两个校区举办了非遗宣传展示体验活动,在校师生积极参与,反响热烈。
现场师生排队报名参与“果壳国潮·非遗进校园”展示体验活动
“果壳国潮·非遗进校园”主题活动包含展示、体验以及游戏抽奖三个环节,并制作了精美的国科大考古系纪念帆布包作为参与奖,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在校师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国科大考古系以河姆渡遗址出土黑陶上的野猪形象、校徽、篆文系名等元素,制作了精美的纪念帆布包
在活动展示区,考古系精心摆放了各式非遗实物,景泰蓝茶壶、面人、绢人、风车、五彩绳等传统工艺品灵巧雅致又携传统韵味,无不体现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各自展现了独特的魅力。其中,京剧脸谱、兔儿爷等颇具北京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燕京八绝”展板内容,更为深刻地让参与者领略“京粹”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掠影
现场体验的环节更是人气满满,在这一环节中,考古系安排了画脸谱和做风筝这两项既为大众熟知又兼具趣味性的项目。这种亲自动手、制作非遗的模式,正是本次活动亮点所在。我校师生深入体会了非遗制作过程,“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之精神当如是。“一笔一划画脸谱,一针一线做风筝”,该环节在给予参与者足够的发挥空间的同时,又考验着参与者的耐心,工匠精神的传递不言而喻。活动现场,不少老师同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所绘制的脸谱和风筝图案中,不乏各种生动有趣的设计,既能见到对个人的勉励,也能看到同学们对学校的美好憧憬。而空竹、陀螺等体验项目中,亦有不少同学展现出高超技艺,引得现场观众连连叫好,勾起大家儿时回忆。除此之外,考古系还设置了套圈游戏环节,现场诞生了多名国科大“锦鲤”,获得了各式精美的非遗工艺品。
套圈游戏环节,现场诞生了多名国科大“锦鲤”,获得了各式精美的非遗工艺品
为配合此次主题活动,考古系还组织我校师生参观首都博物馆“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并邀请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巩文、首都博物馆何秋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崔剑锋等考古文博界的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
同学们体验风筝制作并进行作品展示
画有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徽的风筝
参与者体验画脸谱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极其珍贵的文化资源。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它们的存在已经成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在今天,人们愈加关注具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尝试在制作、宣传与展示之中,将文化理念的传承与创造性艺术思维巧妙融合,以激活这些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融入生活,全民共享。非遗进校园,不仅能够满足师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求知欲、好奇心,也为传统文化更为广泛地传播提供了平台。
本次“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的成功举办,使国科大师生们在互动交流中增加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宣扬了守护非遗,传承文化的民族精神,丰富了国科大的校园文化,并积极引导我校师生切实关心文化遗产事业,提高对文化遗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今后,国科大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将继续在习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工作系列讲话的指导下,结合国科大办学特点、发扬自身科技考古特色,在【谷雨计划·国科大文化遗产保护宣教公益行动】项目支持下,坚持办好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相关活动,邀请全校师生一同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