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夏令时节,“云端”相见——国科大人文学院2020年夏令营课题研讨收获篇

  • 人文学院
  • 创建时间: 2020-07-18

夏令时节,“云端”相见

——国科大人文学院2020年夏令营课题研讨收获篇

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国科大人文学院2020年“科学与人文”夏令营在一场特殊的“云端”开营仪式后拉开帷幕。而课题研讨项目作为本次夏令营的重头戏,无疑给营员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16个项目组中,营员们进行了为期两天两夜的思想激荡,对古代科学、现代科学、经典难题、科学范式进行讨论,全方位、多视角地感受到了科学与人文交汇碰撞的魅力。7月17日上午,16个课题小组被分为了两个大组,依次进行10分钟的研究成果展示。人文学院老师对同学们的汇报给予了肯定并充分地进行了点评。

 

来自清华大学的刘明同学在课题汇演中做汇报

活动结束后,营员用文字记录下这段刺激而难忘的回忆,叙说了他们在营期间的所感所想。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我是科技考古方向的黄嫣,因为对食性分析比较感兴趣,想了解如何利用残留物分析研究早期先民的食物来源,这次夏令营的课题讨论选择了杨益民老师的“从残留物看早期陶器的用途”课题。

课题组的同学既有考古文博专业,也有化学专业背景,对于同学们的本科积累,杨老师表示不要因为是文科生就对科技考古的理工科知识产生畏难情绪。同为文科出身,杨老师博士留学期间学习古DNA,回国则投身于残留物分析等研究。因此,“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学习就需要努力尝试,不断进行钻研。

杨老师为大家安排了满满当当的两日任务,我们需要在其带领下阅读同一篇英文文献,并各自精读一篇文章进行PPT汇报。选择这些文章也是杨老师深思熟虑的,共同阅读的文章文献综述比较全面,而各自阅读的文章则覆盖世界多个地区,并且选取自不同级别的期刊,以让同学们了解不同级别的期刊对于论文要求的差别。

同学们各自阅读的论文需要分两次进行汇报。15日下午因时间限制,汇报偏重于考古学相关的引言部分,主要是研究背景的介绍。杨老师指出大家的不足并提出建议,大到对论文架构的把握,小到”secondary” products为什么翻译为次级产品比副产品更佳。并且他指出,引言部分可以阅读出很多信息,尤其是顶级期刊如Science、Nature和PNAS对字数要求严格,因此短短的引言之中压缩了许多精华,需要进行细致的阅读。在这一次基础上,杨老师要求同学们在16日下午进行整篇文章的汇报,并且上午由韩宾老师为大家进行了示范。在汇报开始之前,杨老师又针对各自的PPT进行了指导,力求完善。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之下,大家的汇报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两天时间,非常短暂,但是在杨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对残留物分析如何开展、能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夏令营的行程满满当当,在来老师及各位助教的帮助之下,顺利地一步步完成了任务,即使隔着网络,也可以感受到诸位老师对于夏令营的重视,时间虽短,但收获满满,感受也满满。

“国科大的夏令营是我最期待的夏令营”

我叫何丽媛,是科学技术史方向的学生。如果说夏令营前两天最快乐的事是在蒋洪恩教授的讲座里发现了一顶有着长长触角的帽子,那后半段中跟随孙老师破解论题、阅读文献、总结归纳、制作图表、完成报告一定是整个夏令营中我内心最感到充实的阶段。

我不算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又有些粗心大意,常常把《思玄赋》中的意象搞错,“霹雳”与“霹雳星”、“惊雷”与“雷电星”在全天星官图中的呈现形式不同。耐心的孙小淳教授与助教们、可爱的组员们对我展现出了极大的包容。苏州石刻天文图的扫描件并不清晰,单颗的恒星很难找到。我们将天文图分割成数块,放大数倍,大家一起合作找星星。

展演完成后,小组中一位小姐姐颇有感慨,她说太喜欢和大家合作搞课题了,比平时做任何项目都来得顺畅。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平时身边学习科技史的同学比较少,这是我第一次和一群有着相同志向的朋友为了同一个喜欢的课题而付出努力。大家彼此理解,不同专业又可互补,共同迷惑之处又能得到老师和学长及时的解答。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都进行地非常快。国科大的夏令营是我最期待的夏令营,“《思玄赋》的天象研究”是我最喜欢的环节。很高兴能参与此次活动,更幸运能遇见大家共同完成这次课题。

“等待夏日的,就是一场头脑风暴”

我是传播学方向的王美琳。国科大的“云夏令营”虽然只有五天,但是留给我的记忆却十分深刻。夏令营的学术报告并没有局限于某个学科,不同专业的老师汇聚一堂,从考古、历史走向早期希腊科学,我仿佛步入科学与人文的神圣殿堂。之后我进入了詹琰老师的“争议性科学传播事件中的立场研究”课题组,在詹琰老师和助教的带领下,和同组的同学进行了两天的“头脑风暴”。背景文献调研、立题、推翻整理思路、再立题定方向、爬数据、彻夜讨论,最后大功告成,当詹琰老师笑着问我们“孩子们感觉如何”的时候,欣喜、自豪、感激、信任汇聚成汹涌的河流,奔涌在我们每个人的胸膛。这是一场难忘的夏日之旅,等待夏日的,就是一场头脑风暴!再次感谢国科大“科学与人文”夏令营,遇见你是我的幸运。

“这段经历会时刻提醒自己探索知识的美好”

我是科学哲学方向的朱鑫钰,我选择的是罗兴波老师关于“伦敦皇家学会与近代科学的诞生”这一主题。在研究期间,罗老师向我们系统梳理了皇家学会的发展历程,也特别耐心地为我们答疑解惑,比如皇家学会发展初期的经费问题、学会研究方法的变化对于近代科学的影响等问题。当然,老师也为我们提供了参考文献和资料,促进我们进行独立探索和研究。在课题研究期间,助教学姐们也积极引导我们进行分工协作。

在课题研究和讨论期间,同学们各抒己见,其间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思想的碰撞以及观念的交流。在这样浓厚的研究氛围和探索过程中,自己收获良多,相信这段经历会时刻提醒自己探索知识的美好。

“每个人不仅仅是等待被衡量的数字,而是被给予期待的希望本身”

我是科学技术史方向的顾一鸣。如果可以用一个场景形容这两天的小组课题研究,我想大概是这样:才接触泳池的人突然在大海里游泳,风浪挑拨他的紧张,日光包容他的慌乱,他知道自己无法游得很快很远,他更知道即使自己力竭也不会沉没。于是便能够开始充分感受海的魅力。

选择袁老师指导的这组课题一方面是对课题本身的兴趣,还因为袁老师的学术报告没有听够,想得到两日份做袁老师的学生体验,很幸运真的成为课题小组的成员。但喜悦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面对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新问题的惶恐和与新的老师与伙伴交流的忐忑。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接下来的交流与学习让我慢慢消除了顾虑,也认识到比起做足充分准备再开始研究,不如一边开始一边学习,研究本身会触发新的学习能力。以往的知识背景固然重要,但给予兴趣的不断挑战更给人能量。

非常感谢袁老师的指导,助教刘兴元,佟艺辰的耐心与帮助,我的课题伙伴房宇新同学,和他们的学习与相处中我学到了很多,受到了很多帮助与鼓励。我热烈地希望自已有一天也能够过上研究生活,做踏实的、用事实说话的研究。他们美好了这个夏天,这段经历也将是我每个冬天能想起的夏天的美好。

在这场夏令营中,每个人都不仅仅是等待被衡量的数字,而是被给予期待的希望本身。

来自吉林大学的顾一鸣同学在课题汇演中做汇报

“惊喜与享受太多太多”

我是科技考古方向的欧阳辉勇。国科大夏令营进展到现在已经第五天,这五天惊喜与享受真的是太多太多了。从开营前几天一场接一场的讲座,教科书上的学者为我们呈上的一场场视听盛宴,再到现在跟着感兴趣方向的导师做课题研究,感受科技考古的魅力,就像是一场梦一样。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小组课题研究,认识了来自各个院校的“大佬”,还能接受导师的一对一指导,听导师对问题的精到解答,这大概将是我收获最大而且毕生难忘的一次夏令营了。

“除了学习,还有突破自我”

参加国科大夏令营,对我而言,不仅是了解国科大人文学院,了解科技史专业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不断突破自我,变成更好的自己的一个过程。

其实,我在参加国科大夏令营之前是很彷徨的,也很紧张的,因为夏令营安排了大量交流与互动的活动,我怕我表现不好,也害怕在别人面前表达。在参加的第一天和第二天我其实也怀着比较担心的心情,尽管老师很和蔼,尽管我对科技史有着很多问题,但是我也没有问过一个问题,也没有发过一句言。我现在都记得我在科技史专业见面会上自我介绍时颤颤巍巍的声音,不断忘词断片的大脑空白的感受,以及隔着屏幕都心跳加速的紧张模样。

但是,国科大人文学院夏令营整体设计的极其棒,不仅给大家一个展示各自才能的平台,也给大家一个不断突破自我的舞台。我就在这次夏令营克服了自己的恐惧。我其实并不擅长做汇报,也比较担心能不能汇报好。我们小组其他组员都是师范院校的同学,他们比我更有经验,但是他们把汇报这次机会让给了我,让我去克服自己的恐惧,培养自己的信心以及去突破我自己。很感谢他们。同时也很感谢罗兴波老师,知道我不善于汇报,但是最后仍然给予我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我代替小组做汇报,也在过程中一直鼓励我,让我放轻松,并积极解决我的困难,在夏令营中提供了我很多的帮助。

我能够克服自己的担心,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大胆的展示自我,大胆的去表达,并能够完成一场完整的汇报,这就是这是我在国科大夏令营最大的收获。我也相信老师设计夏令营的初衷不仅在于让我们各位营员展示完美的自己,也在于让各位营员在夏令营中成长。

对每位同学来说,在他们的学术之路上,这次活动是个意义深远的开始——它掀开了一个精彩天地的一角,促使着营员们向着科学与人文交融的领域前行。相信参与活动的正直韶华的同学们,必然能成长为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爱智慧的人。

【文字:黄嫣(营员,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

何丽媛(营员,山东大学本科生)

顾一鸣(营员,吉林大学本科生)

朱鑫钰(营员,天津师范大学本科生)

欧阳辉勇(营员,厦门大学本科生)

王美琳(营员,华中农业大学本科生)

张悦(营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

图片:房宇新(营员,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

李浩宁(营员,内蒙古大学本科生)

张鸿茹(营员,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

成文整理:丁若愚(2019级传播学硕士生)

汤深语(2019级科学技术史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