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科学技术史系毕业生进行论文预答辩

  • 来成俊
  • 创建时间: 2017-04-28

427日上午9时,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系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510会议室为本年度毕业的十位学生举行了学位论文预答辩活动。预答辩由王扬宗教授主持,到场的点评老师包括常务副院长孙小淳教授,以及胡维佳教授、黄荣光副教授、刘晓副教授、王广超副教授、王丽娜副教授和杨丽凡副教授等人。

首先进行六位博士生的预答辩,每人限时15分钟。各人的论文题目依次是:杨帆,《明清经纬度测量在天文历法中的应用》;储姗姗,《中国射电天文学早期发展中的国际合作研究(1958—1990)》;徐凡,《新中国科学工作体制的确立(1949—1957)》;向明,《郭沫若与中国科学院(1949—1978)》;黄磊,《基于个人数据中心化的中国社交媒体反垄断政策研究》;包明明,《转型时期中国科普产业发展及其相关的政策研究》。六位同学就论文的思路、结构和写作完成情况进行了展讲。

20分钟的点评环节里,老师们分别指出了六位同学在论文思路和临场展示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大量中肯、切实的评价意见。根据点评老师们的意见,六位博士生的课题分布广泛、俱有亮点。学生在展讲时应考虑听众对象的专业背景,在思路通顺的前提上尽可能讲得直白易懂。无论是论文撰写还是答辩展讲,内容都应清晰有物,案例研究宁精勿滥,避免泛泛而谈或是面面俱到,对历史人物的价值评判应该充分尊重史料。学生对答辩的驾驭程度,根本上取决于课题的创新、论文结构的清晰、思维的通顺以及材料的挖掘等多种程度;答辩过程中也要注意幻灯片的简明扼要,神态语气的自然流畅等事项。

四位硕士生随后也进行了预答辩。各人的论文题目依次是:柳紫陌,《不完整的传播——日心说在中国》;苗园柯,《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的彗星理论与宇宙论之争》;唐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设立与效应分析——基于历史学角度的考察》;张会丽,《对麻风病防治专家李桓英学术人生的考察》。四位同学同样按时完成了展讲。

在点评环节,老师们指出,相比于博士论文对创新点的严格要求,硕士论文要求学生达到会找问题、会带着问题找资料的能力,目标比博士论文更加明确。和博士生一样,硕士生同学也应该避免想象大于实际、调查轻于评判的常见问题。

王扬宗教授为两拨同学都做了总结评价,他敦促大家及时修改、完善自己的答辩展示,并进一步重视学位论文。除了答辩之外,同学们还应该重视论文抽检的考验,为自己严格把好学术上的这道大关。毕业生同学认真听取并记录了点评老师们的意见与建议。(文/陈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