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报道】M220:中华孝道

  • 创建时间: 2014-11-06

             IMG_4910_副本.jpg

             IMG_4927_副本.jpg

             IMG_4928_副本.jpg

2014113日晚,第220期明德讲堂在玉泉路校区教学楼阶一1教室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周桂钿教授到场演讲,与国科大学子分享了儒家的孝道思想,并对如何行孝给出了建议。人文学院王楠博士担任本场讲座的主持。

说起孝道,周桂钿指出“报恩”是其思想根源。不管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还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都蕴含着不同于西方思想的“非等价”的回报观念,孙中山也认为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特点和优点。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年轻人受西方观念影响,选择不结婚和不生育,但“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思想仍然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周桂钿在黑板上写下“天地,生之本也;祖先,类之本也;君师,治之本也”,然后解释道,儒家观点比较宏观,重视“天地君亲师”,并不从个人出发。

五四运动以后,“孝”被认为是封建糟粕从而遭到批判。但是,周桂钿认为,当时批判的对象主要是二十四孝、“君叫臣死”、“父令子亡”等,这些内容歪曲了儒家思想,违背人性甚至自然规律,理应受到批判。而《孝经》讲究辩证,更符合人性和社会需要,因此,即使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也并未被否定。《论语》有“孝悌,仁之本”,而“仁”恰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因而“孝”是非常有价值的。

关于如何行孝,周桂钿认为首先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现在有些人生活太幸福平安,心理很脆弱,为了一点小事自杀,这是大不孝的表现。其次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提升自己的技能和智慧。周桂钿特别强调“光宗耀祖”,即父母不在了,也要做好人好事。司马迁就是一个楷模,他在受刑之后几度想自杀,但为了对父亲的承诺,坚持完成《史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却常被忽略的孝道思想,就是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君,也就是所谓的“谏”——当父母做了不好的事情,也要劝谏。此外,还要敬心和颜、立身扬名、传宗接代。总之,“孝”就是要让父母生活得快乐、幸福、安心、荣耀。最后,周桂钿还对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批评,如道德教育的颠倒,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等。

在互动环节,周桂钿耐心解答了同学们的提问,鼓励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表示自己也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得到了启迪。周桂钿还将自己的著作《十五堂哲学课》赠予国科大学子留念。【图文/司格】

主讲人简介:

周桂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儒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等,曾任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秦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和中国传统科学等。主要著作有《董学探微》、《虚实之辨》、《秦汉思想史》、《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十五堂哲学课》、《秦汉哲学》、《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中国儒学讲稿》。

延伸阅读:

明德讲堂创办于2012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培育研究生人文素养而设置的系列讲座,包括思想、社会、历史、文艺和人生五大系列,每学年举办100场。讲座邀请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做主讲人,从各个侧面透视思想世界、社会万象和冷暖人生,致力于国科大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