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报道】M213:孔子与《论语》

  • 创建时间: 2014-10-24
 IMG_4859_副本.jpg
孙钦善教授讲授中
IMG_4877_副本.jpg
同学们认真听讲

20141022日晚7点,第213期明德讲堂在玉泉路校区教学楼阶一1教室举行。北京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授孙钦善向国科大学子介绍了儒家经典《论语》的重要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人文学院王楠博士主持了本场讲座。

孙钦善首先介绍说,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之家,生长于礼乐文化之邦,面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潮流,他到处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却四处碰壁,在当时被认为“不合时宜”;虽然孔子的政治理想未能实现,他从政鲁国、周游列国、四处讲学的社会实践使他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论语》正是其思想体系的集中体现。孙钦善指出,研究和解读《论语》应当注重“本解”,不要牵强附会,尤其要结合孔子当时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来进行。

根据《论语》并结合其他文献,孙钦善对孔子思想进行了分析。在他看来,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其基本含义是仁爱;尽管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非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爱。“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句话清楚地说明了仁爱的层次是从父母、兄弟、夫妻、子孙,到宗族、亲戚、乡邻、朋友,再到百姓、世间万物。他认为,孔子“仁”的思想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具有维护贵族宗法等级制度的历史局限,另一方面他看不惯人际关系中的自私自利、压迫欺诈,向往原始公有制社会人际关系的平等、民主、人道、和谐,珍惜美好传统的遗存,怀抱“大同”的理想,并借助这些来针砭时弊。孙钦善还介绍了孔子的经济、治国、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并特别就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解读。孔子倡导因材施教,要求针对学生的特点甚至根据某个人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的不同表现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还十分强调“学”与“习”相结合(“学而时习之”),辩证对待“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确处理学与用的关系,提倡“多闻”、“多见”,强调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学而优则仕”)。所有这些,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谈到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孙钦善强调必须尊重历史。“彻底决裂论”完全否定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不符合实际情况,是一种虚无主义。相反,不加分析地把孔子思想当作国粹来宣扬,也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辩证法,且与复古论划不清界限。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至于机械的阶级分析法也是要避免的。关于“儒家思想是中国科技发展障碍”的争论,孙钦善认为孔子重视教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的“游于艺”,即在鼓励人们获取多方面的知识,这对于科技发展显然是有利的。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80岁高龄的孙老师,仍不时起身在黑板上手书《论语》语句,深入浅出地解答大家的问题,儒者风范跃然讲堂。【图文/司格】

主讲人简介:

孙钦善,北京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儒家思想与典籍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参加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工作,任《儒藏》总编纂(四人之一)。现兼任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

延伸阅读:

明德讲堂创办于2012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培育研究生人文素养而设置的系列讲座,包括思想、社会、历史、文艺和人生五大系列,每学年举办100场。讲座邀请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做主讲人,从各个侧面透视思想世界、社会万象和冷暖人生,致力于国科大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