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暑期学校关注科学传播前沿

  • 创建时间: 2011-07-27
2011年7月24日10时10分至11时40分,我们有幸邀请到李大光教授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楼教一阶为我们介绍新闻传播领域的前沿及趋势。
 
李大光教授的学术讲座主题是“科学传播、内涵与方法论”,以科学技术的传播为主要研究对象,角度新颖独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讲座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科学传播演变历史、科学传播的本质、科学传播的定义与概念、科学传播的方法论、科学技术传播知识体系的形成发展以及科学传播教学。整个讲述过程条例清晰、颇具系统性和逻辑性,使广大学员对科学传播有了大致的认识和理解。
讲座是以讲述科学传播的演变历史开始的。李大光教授以示意图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科学传播的发展阶段,简单明了、脉络清晰。从科学大众化,到科学技术普及,到公众理解科学,再到科学传播的发展历程,是与当时的社会形态密切相关的,同时也体现了逐渐科学化、民主化的科学传播历史进程。此外,我们还了解到科学传播在国内还属于比较新的概念,较少被提及、研究。而李大光教授自1988年就引进了此概念,并且长期从事科学传播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科学传播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其次,李大光教授在讲座中侧重阐释了科学技术传播的本质。他以示意图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传统科普的线性模式并指出了它单纯灌输、缺乏交流互动的缺陷;科学传播的非线性模式;社会参与模型——真正的科学传播模式,其包含两种模式,即规范的模式和交互的模式,前者强调科学家规范的职责是传播科学知识、方法与成果,后者强调科学家与公众进行交流的职责是科学家参与公众的讨论并接受质疑。
 
再次,李大光教授系统地阐述了科学传播的内涵。他指出,科学技术传播体现的是科学技术的民主化、传播形式的复杂化与民主化、科学传播考虑到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特点等。同时,他还简要讲述了公众的科学意识、公众理解科学、科学文化、科学素养等方面的知识。他新颖的观点与独到的见解赢得了学员们的称赞和佩服。
 
在简略分析科学传播知识体系的形成发展后,李大光教授重点介绍了科学传播教学。通过国内外科学传播教学的比较,我们发现,国外发达国家对科学传播非常重视,课程设置多样化,较为完善,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育体系。相反,我国在这方面则明显不足,鲜有高校开设此类课程,这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李大光教授还热情地为广大学员解答了聆听讲座过程中的疑问,并和部分同学进行了交流互动。
 

总体上,这场内容丰富精彩的讲座研究角度新颖,使学员们受益颇多,对科学传播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对我国未来的科学传播事业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