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研究生院考古队坑南旧石器遗址发掘取得初步进展

  • 创建时间: 2010-12-06
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主要水源地。其历史悠久,考古文化遗存丰富。为配合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抢救性考古发掘,2010年11月起,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发掘了河南淅川坑南旧石器地点。这一遗址的深入开展将对探索中国旧石器晚期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的统一部署,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组建了以宋国定教授为领队,李浪林教授为执行领队,蒋洪恩、吴妍为指导教师,及2009级博士研究生郑会平等四名同学组成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水北调工程考古队”。考古队全体工作人员在领队及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和河南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的具体要求,认真做好野外调查、发掘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队员们从11月起,克服工作任务大、生活条件差等重重困难,开展了拉网式踏查、钻探、发掘,野外采集了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斧、手镐等石器和石核、石片等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100多件;开挖探方24个,最深处达3.5米以上,共计揭露面积600余平方米,出土石制品600多件,并清理不晚于东周的灰坑5个,唐宋时期砖瓦窑址1座。这些文化遗存,将对研究早期人类在淅川一带生产生活状况、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考古工地上,考古队员充分利用科技考古系的科技优势,在考古现场全部使用全站仪收集探方和文物的地理数据信息,提取了多重标本准备深入研究,重视文物现场保护,切实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师生们都表示这次考古发掘对于科研和学习有很大的收获和帮助。
    发掘期间,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主任胡耀武教授,中国科学院人类演化与科技考古联合实验室主任王昌燧教授前往工地慰问,认真听取了考古队的工作汇报,并提出了切实可行
的建议,令考古队受益匪浅。
    此次野外实习是我校科技考古系师生第五次参加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文物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发掘工作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子勤于思考、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勤劳朴素、务实肯干的工作作风深得邻近兄弟单位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
                                         人文学院:陈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