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中国科学院?德国马普学会伙伴小组学术活动在我院召开

  • 创建时间: 2010-10-20

中国科学院—德国马普学会伙伴小组学术活动在我院召开

来源: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作者:王宁

 

108109日,中国科学院—德国马普学会伙伴小组学术研讨会在我校玉泉路校区举行。其中,德方参加人员为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及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Michael.P.Richards教授、马颖博士生和郭怡博士(与德方联合培养),中方为胡耀武教授、杨益民副教授以及张国文等博士研究生。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张鸿翔处长、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小强教授和中科院研究生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王昌燧教授,作为特邀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考古系的蒋洪恩副教授、司彬博士、吴妍博士以及尚雪博士,也应邀参加。会议由胡耀武教授主持。

首先,王昌燧教授对伙伴小组德方人员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高度评价了双方所取得一些颇为重要的合作研究成果,着重介绍了近期内考古系在实验室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的新进展。Richards教授,通过旧石器时代晚期直至新石器时代欧洲大量遗址人和动物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详细阐述了欧洲尼安德特人与晚期智人在食物结构上的差异以及近东史前农业在欧洲的传入和传播对欧洲先民食物结构所产生的重大影响。胡耀武教授,简单回顾了中德伙伴小组成立的历程,着重介绍了中方研究人员利用CN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探索中国古代先民自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期食物结构演变、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家畜的驯化及饲养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残留物分析研究领域,杨益民副教授,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古代残留物的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新疆苏贝希遗址和小河墓地可见残留物的分析工作及取得的重要成果。马颖分析了河北南城遗址墓地人骨的CN稳定同位素,讨论了先商文化中居民食物结构的差异与等级分化、性别、社会分工之间的内在关系。张国文通过对不同时期古代拓跋鲜卑墓葬人和动物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了拓拔鲜卑在南迁过程中食物结构的转变过程以及受农耕经济的影响。郭怡博士,详细阐述了以湖北青龙泉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稻粟混作农业区内居民和猪的食物结构,讨论了人和猪食物结构的变迁与古气候及文化演进间的相关关系。陈相龙分析了山西陶寺遗址不同家养动物的食物结构,发现先民对牛羊及猪狗采用了不同的饲养方式。侯亮亮对河北刘庄遗址不同葬式墓葬人骨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了他们之间食物结构上的差异。讨论会中,特邀专家充分肯定了伙伴小组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加强中国与欧洲先民食物结构演变的比较研究,以探索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及家畜的驯养为研究重点,当为今后伙伴小组努力的方向。此外,中德双方还讨论了未来双方人员研究交流的计划,并将继续加强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如张国文即将赴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陈相龙也将近期申请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等。

 

 

在紧张的学术活动之余,中德双方还参观了中科院研究生院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建的中德人类演化与科技考古联合实验室,拜访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古人类学家刘武研究员和古生物学家同号文研究员、金昌柱研究员,并就今后进一步如何进一步加强合作研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此次会议,进一步增加了中德伙伴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向德方展示了我校在探索古代人类食物结构演变研究中的最新进展,这对加强中国科学院与德国马普学会的合作关系和提升我国生物考古研究水平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德国马普学会伙伴小组,酝酿于2007年,并于2008年正式到得中科院和马普学会的批准。其中,德方组长为Richards教授,中方组长为胡耀武教授。伙伴小组的成立,旨在探索我国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期先民生活方式的演变。目前,伙伴小组已安排人员多次互访,开展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发表了较多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