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罗武干教授课题组携手大英博物馆与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对成都地区出土东周至秦时期的铜鍪开展了深入的科技考古研究。该研究不仅揭示了蜀国青铜手工业生产的重大变迁,更为理解秦国征服蜀国及其后续统一中国的深远社会影响提供了全新视角。相关成果State intervention in post-Qin bronze production in Sichuan: scientific insights from mou vessels发表于国际著名考古研究期刊《古物》(Antiquity)。
秦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力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首个中央集权的帝国。公元前316年秦兼并蜀国,实现了其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领土扩张。此后,秦在蜀地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造措施,不仅为自身开辟了新的经济财富之源,更使其在诸侯国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秦在蜀地设立蜀郡,并专门在成都东郊设立官营的手工业机构——“工室”,负责漆器、陶器和铜器特别是兵器等器物的生产。然而,关于这些历史事件对四川当地青铜生产的具体影响,以及它们对秦国统一大业的贡献程度,长期以来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研究团队分析了九件出土于成都光华村和麦德龙超市墓地的战国晚期至秦代铜鍪,综合运用了类型学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金相显微观察、MC-ICP-MS、ICP-AES分析等方法,对秦并蜀前后蜀地铜鍪的器型、合金配比、成形加工工艺与矿料特征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究。
尽管所分析的数据有限,但研究结果仍然清晰地揭示出秦并蜀后秦国对当地青铜器生产的重大影响。与战国早中期的铜鍪相比,战国晚期至秦代的铜鍪中铅和锡的含量有所降低。同时,铜鍪的铜和铅的矿料来源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铜料的微量元素特征从4组和7组转变为9组与12组,铅料则主要从华南地球化学省转向扬子地球化学省。
秦国得益于四川丰富的资源,帮助其青铜器生产(如秦国标准化的武器),进而支持了对其他国家的吞并。与此同时,在秦人兼并蜀国后,铜鍪改造为秦器并随着秦的统一战争向各地扩散,展现了蜀地与中原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秦蜀之间的二元相互作用无疑为秦的统一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未来对青铜器进行更深入的科技分析有望为这一动荡时期提供更多的历史细节。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特别研究助理王晓婷为本研究的第一作者,大英博物馆刘睿良、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王宁、杨颖东、江涛、李佩、杨弢、国科大考古系王睿哲为本文的共同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罗武干为本文通讯作者。本研究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VJXG018)和UK Research & Innovation and the 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 Synergy project Horsepower(骏工程EP/X042332/1 and 101071707)资助。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罗武干教授课题组长期从事冶金考古学研究,采用考古类型学和文化因素分析与科技分析相结合,综合解读古代青铜器物与青铜文化,以期获取更多的考古学潜在信息,致力于“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