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科研动态 | 北京新宫遗址绿松石研究拓展对夏商时期交流格局的认知

  • 文图/陈典 审核/罗武干
  • 创建时间: 2025-04-12
  • 175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罗武干教授团队与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对北京新宫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饰品展开多学科协作研究,尝试通过一系列高精度技术手段,综合探讨其材料属性、工艺特征与潜在来源。该研究不仅聚焦绿松石本身,更借此切入夏商时期北方聚落与更大区域之间的物质联系,为理解早期国家的资源组织方式与跨区域互动提供了全新视角。

        绿松石以其独特的蓝绿色泽和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自新石器时代起便在中华文明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一种稀有而珍贵的装饰材料,它常被制成珠饰、镶嵌件或独立雕刻品。绿松石的来源与分布,不仅反映古代社会的资源获取能力和工艺发展水平,也反映了当时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中国,最早的绿松石制品可追溯至距今约9000–8600年的贾湖遗址,此后二里头、殷墟等重要遗址中亦有大量出土。然而,由于绿松石矿源在地理上分布有限,其长距离流通的可能性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甚至有学者提出可能存在贯通我国南北的“绿松石之路”。

        新宫遗址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是一处重要的夏商时期聚落遗址,距今约3500–3300年。本次研究的对象为遗址中出土的28件绿松石珠饰,主要分布于墓主人颈部,形制多样,制作工艺精致。为深入揭示其材质特征、颜色成因、加工工艺及矿源归属,研究团队采用了实验室高精度分析与现场非侵入检测相结合的多技术路径。

        在现场分析中,研究人员应用了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pXRF)、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与光纤反射光谱(FORS)等非破坏性技术,快速获取绿松石样品的成分与颜色信息。实验室分析则结合光学显微镜(OM)与扫描电镜(SEM)对样品表面特征和加工痕迹进行观察,明确识别出旋转钻孔等复杂工艺痕迹,显示古人已掌握较高水平的珠饰制作技术。此外,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进行原位微量元素分析,并辅以原位锶、铅同位素比值测定,有效揭示了样品的矿物成因及地理来源。

        具体分析表明,绿松石样品表面存在明显的打磨面和方向性磨痕,部分样品钻孔规整,表明制作者可能采用了旋转式工具。在光学显微镜下,绿松石样品虽有一定腐蚀凹坑,但整体保存良好,反映出材料致密性高,且埋藏环境较为温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样品中含有石墨与石膏等碳质及钙硫类矿物包裹体,为其沉积—变质成因提供了佐证。此外,红外光谱还检测出有机物吸收峰,可能源自墓葬环境中其他随葬品的影响。

        在颜色方面,新宫绿松石主要呈现黄至蓝色系。进一步分析显示,颜色参数与铜(Cu)、钴(Co)含量呈显著相关,且与铁(Fe)相关性较弱。铜含量越高,颜色越偏蓝,符合传统对绿松石着色机制的认知;钴含量则与色相角正相关,亦可增强其蓝色属性。

        在矿源追溯方面,绿松石样品展现出典型的沉积—变质型矿物特征,其微量元素特征(如Ba、Cr、U)及同位素组成排除了新疆、安徽等岩浆型矿床的可能,最终锁定为鄂豫陕交界区域南部的绿松石带,主要包括湖北郧县、竹山以及陕西白河等地。值得注意的是,其同位素特征与部分二里头、殷墟等中原核心遗址中的绿松石高度一致,提示在夏商时期,这一南北绿松石流通路径可能已较为成熟,反映出稳定的资源获取与分配机制。

        新宫遗址地处燕山南麓,地理位置独特。出土绿松石饰品、稻谷遗存以及带有草原风格的金饰等文物,揭示出南北文化在此交汇融合的复杂图景。研究团队认为,绿松石作为一种代表地位与财富的“奢侈品”,很可能通过多阶段贸易网络从南部产地输送至北方核心区域,其流通路径的构建与演变,或与早期国家资源调控体系的形成密切相关。

        此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等机构联合完成,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SCI、SSCI、A&HCI)与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A&HCI)。

        该研究不仅填补了华北地区早期绿松石研究的空白,也为重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交流史提供了关键证据。它表明,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南北方之间就已经存在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罗武干教授课题组长期从事古代无机质文物的研究阐释工作,综合利用多种方法解读古代器物与考古学文化,以期获取更多的考古学潜信息,致力于“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

        本研究工作得到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No. 20VJXG018)、中国博士后基金(2021M703163)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352409X25000136
        https://libyw.ucas.ac.cn/https/MdnCKzbQ0Kxk5MN5YjlOLBmvxfRNhWyyyKIijpK/article/10.1007/s12520-025-02216-4

图1:本文分析的新宫遗址所出28件绿松石样品

图2:新宫遗址M46墓主人脖子上的八颗绿松石珠

图3:绿松石珠工艺细节

图4:绿松石铅同位素对比

图5:绿松石锶同位素对比

图6:新宫绿松石可能来自湖北郧县、竹山以及陕西白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