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研究进展 | 人文学院考古系尚雪课题组在春秋时期陕北农牧人群儿童哺乳断奶模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 文/崔梦洁、尚雪
  • 创建时间: 2024-04-26
  • 2128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的尚雪副教授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科研人员,对陕北地区春秋时期虫坪塬遗址儿童断奶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结果以Weaning patterns among agro-pastoralists: new evidence of dentine isotopes in northwest China during the Bronze Age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A&HCI期刊)上。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崔梦洁,通讯作者为尚雪副教授。通过分析墓葬中出土的成人牙本质序列碳氮稳定同位素数据,该研究揭示了陕北延安地区春秋时期农牧民儿童断奶实践中的组内差异,为研究古代农牧人群“多元一体”的生存方式提供了新视角。

1  虫坪塬遗址所在地

断奶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仅影响个体的健康成长,还反映着家庭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以往国内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古代农业人群的断奶模式,而对于古代农牧混合经济下人群的断奶实践知之甚少。此次研究为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生业模式的复杂性提供了宝贵见解。

2  牙齿碳氮稳定同位素不同年龄段的分布变化

研究团队在虫坪塬遗址分析了春秋时期先民农牧混合经济群体中不同个体的牙本质样本。对古代个体第一磨牙(M1)、犬齿等牙齿进行切片,获得一系列碳(δ13C)和氮(δ15N)稳定同位素数据结果,从而探讨个体在未成年时期的食谱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在该遗址人群中存在两种主要的断奶模式,断奶年龄和辅食偏好呈现多样性,表明当时社会的断奶实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3 虫坪塬古代个体碳氮稳定同位素随年龄的变化折线图



4  牙齿序列氮同位素与个体成年后同位素差值面积图

具体来说,以作物种植为主的家庭,其儿童可能在三岁之前完全断奶,辅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尤其是C4植物如粟黍。而以畜牧业为主要生计方式的家庭,儿童完全断奶年龄则推迟至四岁以后,辅食中可能包含更多动物制品如山羊乳制品。这些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特化的可能影响,以及农牧混合经济下不同生计策略对儿童喂养实践的多元影响。

该研究还揭示了儿童辅食选择的变化趋势。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辅食中动物性蛋白的比例逐渐增加,反映了从母乳喂养到辅食引入的逐渐过渡。这一发现与现代医学建议的辅食引入原则相吻合,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辅食的种类和数量应逐渐增加,以确保儿童获得全面的营养。

此外,研究还发现了个别儿童的特殊断奶模式,如重复断奶和未断奶的情况。这些特殊现象可能受到儿童健康状况、家庭资源状况以及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项研究的成果不仅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断奶实践提供了新证据,还为探讨古代人类生计策略、食物结构和健康状况提供了新的视角。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研究采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在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对古代人类遗骸中稳定同位素的分析,我们可以重建古代人类的食物结构、迁徙模式、社会结构等信息,为理解古代人类历史和文化提供重要线索。

未来,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探索更多古代遗址中人群的断奶模式,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同时,他们还将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历史文献学、人类学、民族志等,对古代人类的断奶实践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为我们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提供更加丰富的视角。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有望揭开更多古代人类历史的谜团,进一步推动人类历史和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