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国科大人文学院成功举办第一期“工程社会学论坛”

  • 图文/朱琳琳
  • 创建时间: 2022-01-04
  • 2944

2021年12月29日午,由中国社会学会工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学系、河海大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一期“工程社会学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举行,来自全国工程界和社会学界的近170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下+线上”的方式参加会议。本期论坛的主讲人是国科大人文学院李伯聪教授,国科大人文学院王大洲教授主持本次论坛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学系尹海洁教授河海大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心施国庆教授担任评论人。

论坛伊始,王大洲教授简要介绍了“工程社会学论坛”的设立背景、主要目的以及举办机制等。

 

李伯聪教授

李伯聪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工程社会学:昨天今天明天”。首先,他对20世纪初出现的两门新兴分支学科——工程哲学和工程社会学的开创和发展进程进行了简要对比。他认为,工程哲学是中国和欧美学者分别同时开创的学科,已经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工程社会学是中国学者独立开创的学科,但还未能展现出“繁荣景象”。接下来,他从理论研究和学科制度化两个方面,回顾了中国工程社会学的开创进程。他指出,从理论研究层面看,在工程社会学学科的初期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一个“双螺旋”——由表现为“基础理论研究”的“A链”和表现为“现实应用研究”的“B链”组成的“双螺旋”。因此,工程社会学的基础理论领域不仅是对工程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与此同时,对工程进行社会评估(当前主要是对工程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也已经成为了工程社会学的首要应用领域。从学科制度化层面看,工程社会学的学术组织、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等已经有了一些进展。最后,他从学科范畴、人性假设、问题场域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工程社会学体系框架的特点和建构问题。他认为,建构工程社会学的范畴体系时,应注意运用“概念移植”和“跨学科”“交叉科学”的方法;工程社会学的“基本人性假设”是不同于“经济人”的“工程人”假设,因此,要以“工程人”“合作”进行“工程活动”以解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本学科的基本问题;工程社会学以“工程活动”和“工程、自然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与多重建构”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对象、问题场域和基本研究进路;工程社会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征是系统性、开放性、问题启发性。

随后,尹海洁教授和施国庆教授进行了评论。尹教授认为,李伯聪教授为工程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希望哈尔滨工业大学、河海大学、国科大等更多高校继续推动工程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希望中青年学者能够将工程社会学建设成为对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成为中国社会学领域独树一帜的学科。施教授指出,目前工程社会学在国际学术界仍然是一门新兴学科,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对工程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工程社会学应该强调“全生命周期”;第二,工程社会学应该强调“空间社会学”,工程有着显著的“空间”特征,比如地理空间,从而引发了征地移民之类的问题;第三,工程社会学应该强调社会主体或者利益相关者的问题。

最后,国科大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詹伟副教授对论坛进行总结发言。他认为,关注工程社会学的每位学者都负有使命感,大家共同努力将工程社会学的事业推向新的高度,工程社会学的未来会越来越精彩。

据悉,“工程社会学论坛”由中国社会学会工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理事长单位和理事单位轮流承办的学术论坛,旨在展示和交流国内外工程社会学研究的新成果,推动工程社会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此次论坛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直播累计访问量达近170人次,社会反响热烈。

【图文/朱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