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讲座报道 | 商周青铜器的范铸工艺概况

  • 图文/李悦旋 审核/罗武干
  • 创建时间: 2025-04-30
  • 49

2025年4月21日上午,应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党委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教工党支部的邀请,湖北省鄂州博物馆副研究员、历任鄂州市博物馆复原复制研究所所长、博物馆副馆长、名誉馆长董亚巍先生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为师生们带来“商周青铜器的范铸工艺概况”专题讲座。


 

首先,董亚巍先生强调发明创造需要的基础条件。数十亿年沉积的土壤,给中国的先民发展制陶业创造了物质基础。四季分明的大陆性季风气候,以及丰富的铜矿产资源,给中国先民发展传统的范铸技术,提供了自然条件与物质条件。中国有着万年以上的制陶史,在制作陶器的过程中,需要经过选土料、配置泥料、造型、阴干、焙烧等流程,而设备则需要陶车及陶窑等。这些原料及设备都是制作青铜器必不可少的。

在此基础上,董亚巍先生以方形器、圆形器及不方不圆器的范铸模拟实验为例,介绍了商周青铜器的立体制作。

通过对司母戊鼎考察研究,董亚巍先生认为司母戊鼎虽然体积巨大,但留在鼎表面的范铸结构,与商周时期小型方鼎的范铸结构完全相同,具有明显的机械造型特征,因此模拟实验采用机械造型的方法制作鼎模。模拟实验经过分型制模、分模制范、制腹外腹内芯、设置垫片、合范浇筑等流程。铜料流动性较好时,浇铸后的毛坯必然会留下较为明显的合范披缝,通过青铜器身披缝的位置也可以判断器物铸造时的分型方式。通过模拟实验得知,制作方形鼎模不需要雕塑,可以采用机械造型达到目的。此类鼎包括4个足在内的4个面属一次浇成,是由2块大面范及2块小面范对合成范包,即4块范夹着腹内芯及腹外芯对合铸造而成。腹内芯是用以铸造出鼎腹的空腔,腹外芯用以铸造4足之间的空间。

而斝的制模方法有所不同,需使用刮板与转盘制作腹模,母模由腹模的三分之一(确保其角度为120°)和足模等散件拼合而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作阴模、阳模、底模、鋬模等。为解决柱帽和鋬的问题,模拟实验通过活块造型技术分别在同一斝模上夯制出不同的三块范对合,将鋬芯固定在陶范的分型面,与底范组合再进行浇筑。铸成的铜斝毛坯底部可见清晰Y字形披缝。商中期以前铜器多为锥状足,此类铜器底部披缝均为Y字形;而商中期后具有柱状足的铜器底部披缝为三角形。这一特征也体现了范铸工艺的区别与变化。同时,董亚巍先生指出浇铸时范温越低,铸件质量相对越好。

随后,董亚巍先生介绍了方座簋、椭圆形壶以及虎符的范铸模拟实验,认为以上器物均可以采用机械造型工艺制作。

最后,罗武干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董亚巍先生对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