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讲座报道 | 谷雨计划:湖南冶金考古实践与探索

  • 文/左添 审核/罗武干
  • 创建时间: 2025-02-24
  • 268

2025217日上午10点,应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党委考古系教工党支部邀请,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莫林恒研究馆员应邀做了题为湖南冶金考古实践与探索的讲座,重点介绍了他主持和参与的湖南桑植官田遗址、保靖四方城铸铜作坊和铜木岭炼锌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主任杨益民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湖南桑植官田遗址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澧源镇朱家坪村,地处郁水河西岸一处较为宽阔的台地,面积约75000平方米,是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入围项目。发掘共揭露了4050平方米的遗迹,清理灰沟124条、房址17座。灰沟数量较多,部分呈方形或长方形围沟状。灰坑中各类遗址可确定为熔铁炉、锻铁炉、藏铁坑、储料坑以及部分长方形加工炉等。各类加工炉功能较为明确,既有中原技术特征,又有显著地方特色。房址以圆形窝棚式为主,另有长方形基槽式和圆形浅地穴式。根据加工炉、房址、围沟之间的遗迹配套关系,可以确定部分遗迹组合为封闭式或半封闭式作坊。本次发掘的遗迹大部分都沿河流呈东北西南方向,各种加工炉遗迹靠近河流区域,在距离河流较远的地方发现瓦当等建筑构件,或存在生产管理区域。出土了大量铁器、陶瓷器、铜器、冶炼遗物及石器,填补了南方地区汉晋冶铁史及区域社会面貌研究的多项空白。陶瓷器包括罐、缸、盆、钵、碗、碟等器型,其中青瓷器胎体细腻,口沿刮釉,应为岳州窑产品。

官田遗址发掘主要基于四位一体,同步推进的理念,在发掘的同时进行现场和实验室检测。成分分析发现加工炉底部的炭屑层铁含量高。金相检测表明出土铁器晶粒大小均匀,含碳量约0.2%-0.3%,属铸铁脱碳钢制品。出土农作物有粟、黍、稻、大豆、绿豆、大麦和小麦,非农作物以禾本科为主。聚落农业呈现出以粟为主、稻次之、并同时种植多种作物的特点。经树种鉴定,遗址采集的23件木炭样品包括竹材、榆木、米槠、乌桕属、山桐子、蕈树等。基于发掘与检测结果,遗址发掘人员定期与专家学者进行线上线下探讨,并在当地开展铸造、锻打、退火等模拟实验,以便进一步判断加工炉的原始形态、砌筑方式、功能特征、使用痕迹等。

官田遗址是汉晋时期南方地区规模最大、遗迹类型最丰富、工艺流程最齐全的铸铁遗址,工艺齐全、功能完备,以生铁为原料,含制范、铸造、退火、锻造等全套铁器制造流程,兼营铸铜。是汉晋时期中原先进钢铁技术向南方传播、促进生产力提升、实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共同演进宏大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唐宋遗存显示出铸铁手工业生产体系在武陵山区得到传承与延续。

四方城城址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保靖县县城东约5干米的迂陵镇要坝村,南临酉水。遗址自战国时期始,汉时为武陵郡迁陵县治所在。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55米,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2023年,为配合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工作,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保靖县文化旅游广电局共同对该铸铜遗址再次进行清理。发掘共布设5×5米探方8个,受地形所限,实际发掘面积120平方米。发掘出土遗物主要包括陶器和冶金遗物两类。陶器包括筒瓦、板瓦、陶罐口沿等;冶金遗物有炉壁残块、坩埚残片、铜块、铜渣、炉渣、挂渣及石范残块。经金相检测认为可能存在冶铁和冶铜两类生产活动。冶铜渣中发现有硫化铜颗粒,推测应使用了含硫的铜矿。

湖南桂阳桐木岭矿冶遗址考古项目获评“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桂阳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矿产资源丰富,矿物开采及冶炼历史久远,素有千年矿都之美誉。20159月,北京大学、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调查,发现桂阳县矿冶遗址内涵丰富、规模巨大、冶炼金属种类多样、尤其是炼锌遗址保存较好,是深入开展矿冶考古研究、揭示其独特价值并实施有效保护和利用的不可多得的案例。20167~12月,有针对性的对桂阳县境内14处古代炼锌遗址开展了专项调查,在此基础上桐木岭遗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

通过对该山体平台的整体揭露,发现该台面上呈字形分布有一个焙烧单元和两个冶炼单元,构成了完整的冶炼体系。每个冶炼单元中分布1-3个冶炼区域。每个区域内以槽形冶炼炉为主体,还分布着储料坑、和泥坑、搅拌坑、原料堆、精炼灶、柱洞、环形护围、碎料区等遗迹,在其旁边有对应的房屋设施。桐木岭遗址出土了一系列冶炼工具,如坩埚、冷凝兜、冷凝器、冷凝盖、垫饼、铁铲、铁钎、石砧等,以及青花瓷器、陶器、钱币等生活用品。

桐木岭遗址的发掘具有重大的考古学意义。在聚落考古上,通过对矿山、煤矿、冶炼遗址的调查,认为是一种以矿就煤分布原则;通过完整揭露桐木岭遗址冶炼平台,为认识、研究古代手工业场址的布局、工艺流程、生产规模、工人生活等提供了有力证据。在矿冶考古上,遗址以炼锌为主、多金属冶炼,为我国首次发现。使用硫化锌矿,蕴藏量大、冶炼难度大。出土的大量焙烧炉表明,该遗址通过前期焙烧将硫化锌转变为易于还原的氧化锌,填补了我国炼锌技术史研究的一项空白;彰显了中国古代先进的有色金属冶炼技术。明代嘉靖年间始,大量使用锌黄铜铸钱。桂阳炼锌业主要供应明清政府铸币,为研究古代铸币、财税史乃至政治经济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证资料。

莫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将考古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视频资料分享,展示了湖南在不同历史时期冶金技术的独特风貌和卓越成就。桑植官田遗址揭示了汉晋时期武陵山区的生铁加工工艺,保靖四方城遗址展现了湘西地区古代铸铜作坊的空间布局与生产体系,桂阳桐木岭遗址则反映了明清时期炼锌技术的工艺流程。讲座现场气氛热烈,针对官田遗址出土铁器主要类型功能、桐木岭遗址原料堆比例等问题,师生们与莫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