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实践出真知——记【谷雨计划•国科大文化遗产保护宣教公益行动】之“近年来冶金实验考古新进展”专场讲座

  • 文/图:王晓婷 审核:罗武干
  • 创建时间: 2022-09-27
  • 3942

2022年9月26日下午,应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联合党委考古系教工党支部的邀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陈建立教授来到国科大玉泉路校区,为师生们带来“近年来冶金实验考古新进展”专场讲座。讲座由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罗武干老师主持。


 

陈建立老师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冶金考古和定量考古学研究。为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技优秀青年,2017年度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际冶金史大会执委会委员、咨询委员会秘书。陈老师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文物局等资助的十余项课题,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完成国内20余省、市、自治区的数百处矿冶遗址调查和冶金遗物的检测工作,致力于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中的应用研究。

讲座伊始,陈建立老师首先介绍了冶金实验考古相关概念与背景。实验考古学是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详尽和客观的考古材料和数据为基础,复原考古材料的生产、使用和埋藏过程,可帮助考古学家重建某项技术或某一个社会形态,对于推动考古学理论研究,提高田野考古操作方法以及深化古人行为的认识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所知较早的冶金实验考古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Wynne E.J.Tylecote R.F.对冶铁炉的复原工作。自70年代在西奈半岛Timna遗址开展炼铜技术实验考古之后,冶金实验考古的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从90年代后冶金实验考古已成为国外冶金考古领域最为常态的研究方法之一。冶金实验考古的复原内容主要包括冶金技术、生产组织管理、产品的流通和使用、工匠的社会生活等方面,其复原对象则包含冶金场所、设施和工具、原料和燃料、生产过程、工匠的生活、产品的使用过程和埋藏过程等多个层面的内容。

接下来,陈建立老师从国内外冶金实验考古的多个领域工作出发,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讲授。在采矿选矿领域,Peter CrewCraddock B.等人曾实验了火爆法和石锤采矿。国内邹友宽、卢本珊等人在湖北大冶铜绿山和江西瑞昌铜岭对商周选矿技术特别是溜槽选矿法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铜岭古溜槽是迄今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先进的选矿设备,这类模拟实验不仅在国内前人未做过,而且在世界冶金史研究中也系首次。

在铜冶金实验考古领域,国内冶金考古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考古研究工作。比如,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先后对早期黄铜冶炼工艺进行了模拟实验。以董亚巍和董子俊父子为代表的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青铜器铸造模拟实验,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分型、分范、铭文、纹饰等铸造工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国外Ronald TylecoteSimon TimberlakeCushing F.H.Pollard A.M.等团队对Timna遗址的炼铜技术、欧洲各地青铜时代筑炉炼铜技术、原始炼铜法和砷铜冶炼等多方面开展了较为充分的研究。Günther Woelk等人在法国中部Moulin de Gasne遗址进行炼铜实验考古,为复原欧洲青铜时代竖炉炼铜提供了详尽的模拟资料。

在铁冶金实验考古方面,陈建立老师详细介绍了Peter Crew27次欧洲古代块炼铁技术及加工工艺的实验考古研究和Gill Juleff及埃克塞特大学团队在斯里兰卡Samanalawewa开展的季风炼铁的冶铁实验考古研究。近些年来,国内的冶铁实验模拟工作也逐渐增多,例如北京科技大学阳城炼铁实验、四川大学临邛汉代炼铁实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桑植炼铁实验、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木炭窑的实验考古等案例为研究中国古代炼铁技术的选矿、鼓风、炉型、冶炼流程等多方面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

最后,陈建立老师介绍了2016-2022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冶金实验考古暑期课程开展的青铜冶铸、块炼铁冶炼、炒钢和坩埚和高炉炼铅、银器制作等冶金实验考古工作。课程内容重视冶金活动的各个工序,在技术研究之外同样关注生产过程、人类活动及冶炼对环境的影响。参与课程的同学们切身体验了青铜器冶炼与浇铸的整个过程,了解到了古代匠人的技术选择、工艺创新及付出的辛劳,看到了铜器制作背后凝聚着的古人的智慧、技艺、汗水、生产体系、社会分工、管理制度乃至当时整个社会发展水平。

 

目前,国外的冶金实验考古工作较为完善,在青铜冶炼、块炼铁冶炼和特殊金属制品复制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与之相比,国内的相关研究工作则较为缺乏,实践基础薄弱,亟需加强。因此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拓展研究内容,借鉴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多采取实验考古手段,真正利用好该方法帮助解决考古学和技术史问题,以达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最后,在场听众积极提问,与陈建立老师就铅的冶炼及其冶炼遗物、季风炼铁,科技史/科技考古研究的“三重证据法”等讲座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