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应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邀请,国际科学史研究院秘书长埃菲思缪斯•尼古拉耶迪斯(Efthymios Nicolaidis)教授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师生带来明德讲堂M1077期讲座。讲座设有主会场: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教一楼207,另设有分会场: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报告厅、中关村校区教学楼S206。鲁大龙教授主持本场讲座。
主讲人埃菲思缪斯•尼古拉耶迪斯教授
尼古拉耶迪斯教授的讲座主要关于十七至十九世纪欧洲科学在奥斯曼帝国的传播,这一复杂过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伴随着接受、抵制、拒绝等一系列复杂的纠葛。讲座伊始,尼古拉耶迪斯教授首先对历史背景进行了介绍。1453年,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穆罕默德一世利用希腊东正教的反天主教情绪,将其转化为反对罗马教皇的力量。拜占庭神学家George Kourtesios Scholarios因其反天主教立场被任命为牧首,他重新开放了父权制学校,但新课程主要以神学为主,科学教育逐渐衰落。
在这之后,拥有科学思想的知识界人士逐渐逃往西方,公共图书馆中的手稿被保存在Top Kapi,仅供穆罕默德的门徒阅读。然而,16世纪开始,希腊学者在意大利的影响下重新阅读和解释亚里士多德的作品,这些学者也开始用拉丁语写作,并受到西方对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影响。
17世纪,奥斯曼帝国的东正教基督徒开始形成一个科学界,这一过程非常缓慢,直到18世纪启蒙时代才取得显著成果。
从1630年左右到17世纪末,奥斯曼帝国至少建立了12所希腊学院,18世纪这一数字大幅增加。这些学院成为欧洲新科学传播到东南欧的手段。17世纪,新欧洲科学首次被受亚里士多德主义影响的希腊人圈子引入。
18世纪,奥斯曼帝国的科学教育继续发展,Methodios Anthrakites(约1660年-约1736年)在帕多瓦大学学习后,回到奥斯曼帝国教授科学和哲学,他的教科书对希腊东正教世界的科学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之后亦有后继者在帕多瓦学习后,回到奥斯曼帝国传播新科学和哲学,尽管面临保守派的反对。
19世纪,法国大革命及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后果导致东正教对引入新的科学的反应更加激烈,并很快转变为完全反对科学教学。然而,这一时期也见证了巴尔干半岛民族革命的兴起和现代大学的建立,如希腊的雅典大学(1837年)、罗马尼亚的贾西大学和布加勒斯特大学(1860年和1864年)、保加利亚的索非亚大学(1888年)和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大学(1905年)。奥斯曼帝国也在1900年代初建立了Darülfünun(伊斯坦布尔大学)。
现场互动
尼古拉耶迪斯教授的讲座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同学们积极发起了提问,教授耐心地予以一一解答。讲座结束后,主持人鲁大龙教授为尼古拉耶迪斯教授颁发了明德讲堂纪念证书,明德讲堂M1077“十七至十九世纪欧洲科学在奥斯曼帝国的传播”讲座就此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