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7日,应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邀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中国科技大学王挺研究员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师生带来明德讲堂M1056期讲座。讲座设有主会场: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教一楼002,另设有分会场:雁栖湖校区教一楼009、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一1与中关村校区教学楼N110。尚智丛教授主持本场讲座。
王挺老师的讲座聚焦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从时代背景、修法过程、制度创新和贯彻落实等四个方面,对新修订的《科普法》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解读,对新时代中国科普事业使命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以学术型科普赋能当代青年成长,并为高等学校开展高质量科普工作,培养堪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重任的人才队伍建言献策。
首先,王老师为国科大师生们回顾了《科普法》的时代背景。在王老师看来,科学普及的发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相随,是党的领导下科学技术在中国传播推广发展应用的巨大实践。自2002年《科普法》首次颁布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普法》实施成效巨大,但仍面临部分条款落实落地难、经费投入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不能满足新时代要求等诸多问题。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使命任务,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同等重要等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结合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法规修订、科普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成功经验提出的一系列新需求,《科普法》的修订可谓势在必行。
其次,王老师以亲身经历向同学们讲解了《科普法》的修订过程。202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科普法》颁布实施20周年进行首次执法检查,了解科普法存在空白点与薄弱点、执法存在问题、实践对修法提出的新需求,收集修改完善《科普法》的建议意见。由此,《科普法》在2024年迎来一次系统性修订,新增“科普活动”和“科普人员”两章,构建起目标、主体、责任、行动、保障、约束的全链条逻辑体系。
再次,王老师对此次《科普法》修订带来的制度创新进行剖析。他指出,《科普法》将科普的公益性与社会性从理念转化为制度实践,强化了科普工作的法律保障,明确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其核心在于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大科普发展格局和公共服务体系,确保科普资源公平可及,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与国家创新发展大局。
现场互动
最后,为贯彻落实新修订的《科普法》,王老师提出,以学术型科普赋能青年成长,在知识传播中培育科技强国建设者。这一倡议主要包括学术科普供需矛盾、构建学术科普生态、教师转型关键点、研究生科普实践成长、法律护航学术科普等五方面内容。他指出,当前科技创新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科研在科研思维、科研方法、科研资源和工具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对学术型科普存在强烈需求。在这一背景下,王老师为构建学术科普生态提出3项建议:(1)搭建一体化科普平台,整合资源;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强化科普融入;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培育复合型人才,为高校教师指明2项关键点:(1)创新教学模式,推动科研方法可视化;(2)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培育人工智能思维及能力,为研究生的科普实践成长指明2条途径:(1)主动参与科普,从学习者转向创作者;(2)以科普促进自身成长,提升综合素养;(3)在科普实践中书写人生。同时,王老师也建议从资源保障、评价改革与学科创新入手为学术型科普提供法律保障,以明确发展方向、促进科研实践、激发创新思维作为《科普法》的实施导向。由此,王挺老师向国科大的师生们提出了3项呼吁:(1)作为学术型科普受益者,积极参与科普建设;(2)以跨学科交叉融合为桥梁,推动学术型科普发展;(3)每一位科研新手都能找到前行方向,共同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壮丽篇章。
在本次讲座中,王老师与国科大学子们进行多次交流互动。讲座结束后,主持人尚智丛教授为王挺老师颁发了明德讲堂纪念证书,明德讲堂M1056报道:“学习贯彻《科普法》 全面夯实强国基”就此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