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赵志军教授应中国科学院大学明德讲堂的邀请,作了一场题为《农业起源与新石器时代化》的专题讲座。赵志军教授研究方向是古代农业起源与早期发展,包括南方稻作农业起源、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古代农作物的传播与交流、古代文明形成过程与早期农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研究。曾获得并主持过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项目等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150余篇,并著有《植物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实践》一书。本次讲座由人文学院尚雪副教授主持,主会场设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报告厅,同时在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一3和中关村校区教学楼N301设立分会场。
新石器时代是考古学设定的一个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年代在距今12000-4000年间,以磨制石器、陶器、农业的出现为标志。但是,考古新发现揭示磨制石器和陶器不能用作判定新石器时代起始的标志,只有农业起源与新石器时代基本同步。
赵志军教授首先系统地介绍了全球几大农业起源中心所驯化的植物与动物。随后,他以西亚地区为例,深入探讨了该地区农业起源与新石器时代化进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农业起源研究的先驱区域,西亚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相对成熟且清晰。约10000年前,西亚地区出现了大量Tepe(石阵)遗址,例如Göbekli Tepe(哥贝克力石阵遗址)、Karahan Tepe(卡拉汉遗址)等。这些Tepe遗址中普遍发现了由石头垒砌而成的房屋结构,这反映了当时先民已进入定居生活阶段,暗示该地区可能在10000BP时期已存在农业活动。同时,在同期的恰约尼遗址中出土了驯化的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进一步印证了农业起源的时间节点。
随后,赵志军教授详细阐述了中国农业起源与新石器时代化之间的关系。中国史前农业呈现出三大源流,分别为北方旱作农业、南方稻作农业以及热带原始农业。考古研究表明,在距今约10000年的北京东胡林遗址中发现了少量炭化粟粒,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先民利用小米的直接证据。目前发现的最早稻作遗存可追溯至约10000年前,主要分布于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以及浙江浦江上山遗址等。近期对上山遗址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学术界对水稻驯化的认识,表明在水稻驯化之前,人类已存在长期利用野生水稻的行为,这说明水稻驯化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此外,在距今约8500年的河北尚义四台遗址中发现了目前年代最早且最为确切的房屋遗存,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先民早期定居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材料。
西亚和东亚的案例表明,农业起源与新石器时代化是相辅相成、相互印证的同一发展进程。最后,赵志军教授对新石器时代化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定居生活。这一特征体现了生业方式的转变,即从传统的狩猎采集向农业生产过渡。在定居过程中,环壕和村落的出现促进了先民地域化的社会认同;同时,墓地的形成进一步强化了先民对故土的归属感,并逐渐形成了“落叶归根”的文化观念。 2. 驯化行为。这不仅体现在先民对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等生产资料的驯化上,还涉及其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与改造。 3. 陶器。 4. 磨制石器。
在互动环节中,赵志军教授与国科大的师生围绕Tepe遗址石料的来源、农业成熟的判定指标以及新石器时代是否存在争夺土地的战争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随后,尚雪副教授向赵志军教授颁发了明德讲堂纪念证书,讲座在国科大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