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系系主任,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成员兼副秘书长武延海做客中国科学院大学明德讲堂思想系列M1039。为国科大师生带来了题为《刘秉忠与元大都规划》的精彩讲座。讲座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报告厅举行,在玉泉路校区和中关村校区设有分会场。讲座由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武廷海教授首先对北京城内的景观以及元大都的规划者刘秉忠进行了介绍。刘秉忠,初名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因信佛教改名子聪,任官后而名秉忠,元代政治家、文学家,精于术数,尤其精通《易》与邵氏《经世书》。公元1264年,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元代都城的规划正式开始。二月,元世祖忽必烈决定修琼华岛,八月十四日诏改燕京为“中都”,八月十六日诏改年号为“至元”。至元九年(1272),诏改中都为“大都”。元代的“大都”,就位于今天的北京。刘秉忠时任太保,主持大都城的规划。
刘秉忠在规划元代都城时,按照地理形势布局城郭经纬。武廷海教授结合古代典籍和现代学者制作的元代都城复原图,介绍了元大都的街巷格局以及内外城制,元代都城的形状实际上并不规整,而是呈现出“外城不方,内城偏南”的特点。武教授认为,元大都的建设应是遵循着一份设计图纸进行的。
对于元大都的结构形态,武廷海教授提出了相地、城制、街巷等多方面的疑问。仅仅依靠现有的考古发现以及文献记载,尚无法还原整个元代都城的布局。为了破解这些难题,武教授从古人的“规画”出发,尝试还原古人对元大都的设计过程。
随后,武廷海教授从规划师的角度,结合元代都城的地理以及国家形势,论证了元大都规划与术数、易学等刘秉忠精通的学问之间的契合之处。武教授还对赵正之先生提出的元大都南北宫的推测做出大胆猜想并进行论证与阐释。
刘秉忠在文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号藏春散人,今有《藏春集》六卷传世。武廷海教授以科学的手段,借助古人的智慧与学问走进古人的世界,还原了刘秉忠对元大都的规划。讲座的最后,武廷海教授以一首《<藏春>铭》作为讲座的结尾,对自己探索元大都规划的历程进行了总结。
交流环节,武廷海教授与国科大的师生们就元大都的南北宫划分以及当前北京城市规划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接着,汪前进教授向武教授颁发了明德讲堂的纪念证书。在国科大师生的热烈掌声中,本场讲座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