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2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退休二级教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和敦煌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葛承雍做客中国科学院大学明德讲堂M1038,为国科大师生带来了题为《绵亘万里:世界遗产的丝绸之路》的精彩报告。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主持讲座。讲座的主会场位于国科大雁栖湖校区的国际会议中心报告厅,同时在玉泉路校区和中关村校区设有分会场。
“丝绸之路”是古代欧亚大陆之间进行长距离贸易的交通古道,也是人类历史上线路式文明交流的脐带,与世界历史发展主轴密切相关。在本次讲座中,葛承雍教授结合考古文物的新收获,重现了中国境内丝绸之路上的鲜活记忆,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各民族经过碰撞、交锋、包容最后走向融合、多彩的历史,并针对我国丝绸之路申遗十年来展现出的问题及机遇做出评点。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于2014年6月22日由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联合申遗成功,距今已是十年有余。而申遗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问题也显示出我国丝路研究存在不足。商道与驿站在哪?丝路之上的水系有哪些?丝绸之路上通商的保障系统如何运行?丝路之上的自然地貌变化如何?要应对国际上对我国丝路研究的质疑,需要从历史研究和考古发现两个方面,寻找确凿证据。
丝绸之路,绵亘万里,东西贯通,横跨欧亚大陆。在这片商道网中涵盖了数不清的国家和城市。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十分重视对本国丝路历史的研究和保护。2023年9月17日,由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扎拉夫尚-卡拉库姆廊道》申遗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另一项文化遗产《丝绸之路:伏尔加-里海廊道》的申遗也提上了日程。葛承雍教授提到,“丝绸之路的研究应是国际性的,廊道性的,网络式的”。丝绸之路的研究并非仅限于我国。面对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我们应以国际化的视野审视这一延续千年的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路在何方?提到丝路,应该首先关注线路问题,而古代交通线路最重要的标志就是驿站,而这也正是我国丝路研究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古代通商线路已经无迹可寻,好在被历史掩埋的记忆以简牍的形式被记录并保存了下来,成为丝绸之路上邮驿见证的新材料。
随后,葛承雍教授结合百年来的考古发现,从商人与贡使、运输与工具、丝绸与织物、金银与钱币等十余个方面展示了我国丝路研究的进展。通过大量精美的丝绸之路出土文物生动地展示了汉唐丝绸之路多元文化碰撞、交汇与融合的景像,这些宝贵的文物也是中国丝路文化最为真实的证明。
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表示,我国的丝路文化研究方面取有成绩,但仍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希望国科大师生能够以宽广的视野投身于丝绸之路的研究工作,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在中国蓬勃发展。
互动环节,葛承雍教授与国科大师生就丝路文化传播与区域民族认同感之间的关系、国际性丝路研究的成果与面临的挑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随后,汪前进教授向葛承雍教授赠与明德讲堂纪念证书,讲座在国科大师生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