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1037讲报道:全球化解体与国家战略演变

  • 文/张健 图/张健 潘俊伟
  • 创建时间: 2025-03-13
  • 145

        “培训农民,用行动关注农村建设。走遍乡村,十八年求解三农难题。一个低调的知识分子,只用双脚做学问。他说:没有农民,谁能生存天地间。”2003年CCTV年度经济人物奖给他的颁奖词如是写道。二十年过去,这段话依然像一束光,照亮他走过的每一寸土地。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文字记录时代,他就是温铁军,一个拒绝被称作“经济学家”的老农式学者,一个用草帽代替学术桂冠的“泥土知识分子”。

        2025年3月10日,明德讲堂特邀著名三农问题学者温铁军先生做客新学期第一场思想系列讲座,以跨学科视角剖析全球化解体背景下的中国发展挑战,提出生态文明转型的战略思考,并与现场师生展开深度互动。这场持续近三小时的讲座,从历史纵深延展至现实困境,为听众呈现了一场思想盛宴。本次讲座由汪前进教授主持。

(讲座主讲人温铁军先生)

        温先生在讲座伊始指出,当前的学科化研究难以适应时代重大变化,传统的工业化知识体系限制了人们的思考能力。他强调,工业化是一种结构主义的阶段,将不同零件标准化并组装成整体,这种结构化思维影响了包括高校在内的各个领域。高校作为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工具,要求教材符合学科规范,但这种规范化的教育模式在时代变迁中面临挑战。

        随后,在剖析现代危机时,温先生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对工业化的反思,指出西方国家在经历战后工业复苏和生产过剩后,社会矛盾加剧,左翼运动兴起,而苏联东欧体系因建立社会福利保障体系而相对稳定。他以苏联解体后在东欧的调研经历,展示了苏联的福利制度,如职工工作满五年可获得半公顷菜园地,双职工家庭可获得一公顷土地,这种基本保障体系有效避免了西方70年代左翼运动浪潮。

        接着,温先生分析了欧洲和美国在面对工业化反思时的不同战略转型。欧洲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中产阶级推动了绿色主义的兴起,逐渐演变为绿色政治;而美国作为殖民地农业国家,其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其对绿色主义的抵制态度。他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历史和现实,强调了资源条件、历史背景对国家战略选择的深远影响。

(讲座主持人汪前进教授向温先生赠送明德讲堂证书)

        温先生还深入探讨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道路。他指出,中国作为东方原住民大国,与西方殖民地大国有本质区别。中国在历史上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和社会治理模式,如聚落而居、守望相助等,这些文化传统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社会矛盾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强调,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应汲取历史经验,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在讲座的后半部分,温铁军教授分析了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指出,中国在经历外资大量涌入后,已进入生产过剩阶段,这种过剩经济模式在国际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面临严峻考验。他强调,中国应转向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和生态资本深化,以应对资源环境压力和社会发展需求。

        温先生还特别强调了“南方世界观”的重要性。他指出,南方国家应从自身视角出发,构建独立自主的话语体系,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束缚。在全球化进程中,南方国家需关注自身的历史、文化和资源禀赋,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在互动环节,针对师生们提出的关于个体在社会内卷、产能过剩和国际竞争环境下的应对策略、当前危机周期的判断、产能过剩与战争的关系、产业生态化的具体实践以及农村经济危机软着陆等问题,温先生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既有穿透表象的洞察,亦不乏直面矛盾的勇气。最后,在温先生以自己的经历勉励同学们“要始终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要始终在裂缝中寻找光,切不可消极,切不可叹息”的话语和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中本场讲座落下帷幕。

(讲座结束后温先生与同学们合影、签名留念)

主讲人介绍:
        温铁军,男,1951年5月生于北京,管理学博士、二级教授。现任海口经济学院特聘教授、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新疆大学天山学者讲座教授。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CCTV年度经济人物奖”、“中国环境大使”、“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联合国粮农组织2020年度“粮食英雄”。著作有《从农业1.0到农业4.0》《全球化与国家竞争:新兴七国比较研究》《去依附:中国化解第一次经济危机的真实经验》《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居危思危:国家安全与乡村治理》《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