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1034报道:《丝路食语:从丝绸之路走来的食材》——探索餐桌上的文化世界

  • 图文/商哲浩
  • 创建时间: 2024-12-24
  • 371

        2024年12月17日,人民大会堂西餐厨师长,世界御厨学会会员徐龙做客中国科学院大学第1034期明德讲堂,为国科大师生带来题为《<丝路食语:从丝绸之路走来的食材>——探索餐桌上的文化世界》的精彩报告。讲座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一楼109进行,在玉泉路小区人文楼教一3设分会场,共吸引国科大师生及国际会议中心后厨工作人员200余人。讲座由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主持。

徐龙大师做客明德讲堂

        徐龙大师首先结合自身的求学和从业经历,介绍了自己从懵懂学徒到西餐大师的奋斗之路,分享了自己“不误正业”收集钱币并以此创作著作的趣事。徐龙兴趣广泛,除了在厨艺领域不断精进并取得突出成就外,还热衷于香料研究,出版了多部相关著作,并担任了纪录片《风味人间5·香料传奇》的顾问。徐龙关注丝绸之路上中国与世界的食材与文化交流,经过不断考证与实地调查,终成《丝路食语:从丝绸之路走来的食材》(下文简称《丝路食语》)一书。

汪前进教授主持讲座

        徐龙指出,丝路研究已经是如今广为人知的显学,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同时也是食材之路。丰富多样的食材和香料通过丝绸之路从世界传入中国,从中国传向世界,共同造就了丝路一带多彩的饮食文化。而关于丝路上食材与香料的研究较少,也成了徐龙的研究方向。从准备资料到实地调研,徐龙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丝路食语》一书共收录食材161种,其中动物类10种,植物类151种,植物类食材又分为蔬菜、水果、粮食和香料。徐龙按线路将丝绸之路分为史前丝绸之路、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三条。在史前丝绸之路上,几种食材尤为重要,如沙漠行舟骆驼、驴、衣食兼用的大麻,以及后来居上的小麦等,徐龙介绍了这些食材的历史起源以及传播过程。姜、瓠瓜、芜菁和萝卜等在中国历史上早有记载的食材均原产于国外,它们的中文名称不仅蕴含美好的寓意,而且生动地反映了这些食材的功用。这些多样化的命名方式,彰显了外来食材与中国文明之间的深刻交融。

        史前丝绸之路的发展,为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陆路丝绸之路始于张骞凿空,公园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全线开通。大汉王朝通过此路线与西域、中亚以及西方国家友好往来,中外交流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丝绸之路”空前繁荣。经由陆路丝绸之路,葡萄、苜蓿、核桃、黄瓜、胡椒、石榴等食材和香料不断传入我国,新物种和栽培技术的引进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高潮。魏晋南北朝时期,丝路畅达,胡风东渐。很多农作物传到中原,并以“胡”字命名,如胡芹、胡瓜、胡蒜等。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记录的茄子、豇豆、罗勒等蔬菜已经发展到46种,是汉代《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中收录21种蔬菜的两倍以上。

        海上丝绸之路又称为香料之路,随着宋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商船的远航能力大大幅加强。南宋时期,大批阿拉伯人来到泉州等地,泉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也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海上丝绸之路”唯一起点。宋元两代,香料成为输入中国的最大宗商品。其中包括肉豆蔻、白豆蔻等以“寇”字命名的香料。此外,也有以“番、西、洋”等字命名的番茄、西红柿和洋白菜等蔬菜。徐龙结合历史考证,讲解了百香果、西葫芦等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食材曾经的叫法以及名称的由来。如今食材的名称,多受到其引入地和当时的历史文化影响。明治维新后,日本加快发展,甲午战争后,日语充斥我国。由此,一些食材开始借用日文命名,如马铃薯、黄秋葵以及咖啡等。除上述食材外,徐龙还介绍了一系列或非物种或非食材的特殊物品,如由金丝燕唾液堆砌粘结而成的燕窝,用作制烟消遣的烟草,备受贵族喜爱的洋蓟,容易与芥末和山葵混淆的辣根。

        最后,徐龙分享了一些轻松有趣的食材小故事。他结合自己厨师生涯的趣事,讲述了由于不同地区语言口音和对于食材叫法的区别引发的令人哭笑不得的乌龙。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互动环节,徐龙就国科大师生提出的关于烹饪、语言学习以及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方面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现场气氛活跃。随后,汪前进教授向徐龙大师颁发明德讲堂纪念证书,讲座在与会师生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现场同学提问
现场同学提问
现场同学提问
现场同学提问

        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食材与我国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我国如今独特的、有本地地域特色的美食文化,驱动了我国饮食文明的发展。本次讲座让与会的同学了解了丝绸之路上流通的各种食材及其在我国的传播与本土化过程,对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