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日,故宫研究院中外文化交流研究所所长,故宫博物院考古部副主任项坤鹏做客中国科学院大学明德讲堂第1025场,带来一场题为《沉没的历史:从黑石号、印坦和井里汶沉船谈9-10世纪中国瓷器的外销》的学术报告。本场讲座在雁栖湖校区教一楼207举办,在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一2设分会场,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黄荣光教授主持。
在报告中,项老师首先介绍了近年来在爪哇海域发现的三艘沉船——黑石号、印坦和井里汶沉船,其中打捞出水了大量的中国瓷器及其他物品。黑石号船沉没于印尼勿里洞岛附近,是一艘9世纪早中期左右来自阿拉伯地区的商船,其中长沙窑瓷器、广州地方窑瓷器、巩县窑瓷器、越窑瓷器较多。项老师进一步通过器物照片为同学们展示了长沙窑瓷器,并解读了瓷器上的鱼、狮纹饰。对巩义窑的三件青花瓷器、越窑的碗、杯、香薰等器物也进行了介绍。项老师对这批出海货物的货主还进行了推测,认为是官方使者的可能性较小,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证,认为当时宫廷会直接与胡商进行交易,皇帝也会直接赏赐给异域人等。
项老师进一步从黑石号直航来华、于广州载货离岸两个角度,介绍了不同窑场的中国瓷器是如何汇集于黑石号船之上的。
关于印坦沉船与井里汶沉船,项老师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印坦沉船沉没于雅加达以北距邦加岛约150公里处,根据海底遗存的沉船构建,推测其为东南亚人所造。关于海底遗存的沉船构件,将其大致定位10世纪早中期。船货包括金、银、铜、锡、铅、陶器以及中国陶瓷器。井里汶沉船被发现于爪哇岛北岸井里汶外海,与印坦沉船相同,也为东南亚制造的船舶。沉没年代约为10世纪中后期,在出水的49万件器物中,中国瓷器占比约为75%,其中除了少量白瓷外,绝大部分是越窑青瓷,数量在30万件以上。
项老师还将印坦沉船与井里汶沉船进行了对比。两者都为东南亚船舶,均沉没于爪哇岛北岸,且相距不远,航线均是驶向爪哇岛。通过对比可知,印坦船与井里汶船船货组合类似,包括:来自马来半岛的锡块;来自印尼的青铜器;来自中东的玻璃器;来自泰国的陶器;来自中国的银锭、银币、瓷器。有鉴于此,尽管沉没年代或许略有差别,但对两船纳入同一个贸易模式下进行考量是合乎情理的。与黑石号船相比,则有明显的差异,主要包括两点:一是船货来自包括西亚、东南亚和中国的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是中国陶瓷器产品种类有了显著变化,一改长沙窑为主的面貌,越窑产品逐步成为最重要的组成。项老师也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在印坦、井里汶沉船及其所代表的大约一个世纪后的时代,中国瓷器销往印度洋的方式是否有所变化,依旧是直航贸易?还是东南亚中转港已经悄然出现?
最后,项老师也对此问题进行了回答。结合文献以及印坦、井里汶两船的相关情况可知,大约在9世纪末,中国的陶瓷器在外销过程中出现了通过域外中转港进行周转的情况。它们先被船只从中国港口运送至东南亚的某地,然后各国船舶辐辏于此处搭运装载,并对中转港的位置进行了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