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8日晚,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教二楼106举办了明德讲堂艺术系列M1020讲座,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一1作为分会场进行同步直播。本次讲座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居科学学院杨华教授策划并主持,特邀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史学家吴雪杉担任主讲人,旨在深入探讨齐白石晚年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创作背景、艺术构思及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吴雪杉教授首先介绍了《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历史背景,指出该作品自1951年问世以来,以其独特的构思和表现手法受到广泛赞誉。然而,2010年老舍《命题求画信函》的公布使公众开始质疑齐白石在该作品中的原创性,认为其核心构思可能出自老舍。吴教授通过细致的文献研究和艺术分析,重新审视了齐白石在这幅作品中的创作角色。
老舍在信函中提出了具体的创作要求,包括画面内容和情调,但齐白石在创作《蛙声十里出山泉》时展现了自己的艺术理解和创造力。吴教授详细解读了老舍信函中的具体要求,以及齐白石如何巧妙地将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他没有简单地按照老舍的要求画出一个冷隽的小品,而是在尊重原意的基础上,从自身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出发,以“泉声”代替“蛙声”,创造出超越视觉的声音表达。
吴教授进一步分析了《蛙声十里出山泉》中的视觉元素,如蝌蚪、山泉和远山,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共同作用于观者的视觉和听觉感受。齐白石通过描绘湍急的山泉和顺流而下的蝌蚪,暗示了泉水的声音,使观者能够在心中想象出蛙声。这种通过视觉暗示听觉的手法,使得《蛙声十里出山泉》成为独特的艺术作品,展现了齐白石对自然声音的敏感捕捉和将其转化为视觉语言的能力。此外,画上的题识“蛙声十里出山泉”进一步引导观者将画面中的视觉喧嚣与蛙声联系起来,重建了那个并不存在的声音——“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在构图、笔墨运用和空间处理上的创新,不仅体现了他的艺术风格,也展现了对传统绘画语言的现代转化。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现场听众踊跃提问,与吴雪杉教授就纸质绘画和电子绘画的区别和未来、齐白石的艺术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吴教授以其渊博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为在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史知识和独到的艺术解读。
讲座最后,杨华教授作为代表,向吴雪杉教授颁发了感谢信,以表达对吴教授精彩讲座和知识分享的深深敬意。此次讲座不仅增进了师生对齐白石艺术创作深度的理解,也为艺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是一次学术与艺术完美融合的学术盛宴。
主讲人介绍:
吴雪杉,本科、硕士、博士均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2003-2015年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美术史与视觉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