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1018报道:历史名画中的五色

  • 图文/史芳祎
  • 创建时间: 2024-11-16
  • 108

        2024年11月13日晚19:00,中央美术学院燕郊校区美术馆馆长吴守峰老师作为特邀嘉宾,为同学们呈现了明德讲堂艺术系列M1018讲座。本场讲座在雁栖湖东区教二楼阶梯教室206举办,并在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报告厅设分会场。吴守峰老师的讲座题目是“历史名画中的五色”。讲座围绕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中的五色(青、赤、黄、白、黑),结合历史名画中五色的应用,展示了中华色彩美学的独特审美特征及背后的文化寓意。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居科学学院杨华教授策划并主持了讲座,共有150余名师生参加。

杨华教授主持讲座

        “中国画不仅仅是黑白的,而是色彩斑斓的。”吴守峰老师从五色入手,讲述了黄、赤、黄、白、黑五种颜色的制作和来源,介绍了多种不同的矿物颜料、植物颜料和金属颜料的选材、制作、特点与功能。颜料的制作与当地环境密切相关,五色从自然界的色彩中衍生出来,反映了华夏先民们对自然界色彩的观察体会,为中华美学色彩的审美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吴守峰老师讲座开场

        五色不仅是色彩的表达,更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寓意。吴守峰老师介绍道,五色这种鲜明的材料符号,指代的含义远远大于外在呈现的色相。中国古代的五色系统根植于阴阳五行学说,并且与五方、五季、五味、五音等都建立了对应关系,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哲学思想和世界观;五色具有文明秩序构建和辨别尊卑等级的社会内涵,历朝根据五色设置国运色,秦尊黑,晋尚白,唐尚黄,而汉代和宋代推崇赤色;《论语》《说文解字》《周易》等中华经典典籍以及神话传说中对五色的描述,都体现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审美情感、国家精神等独特文化内容。

        吴守峰老师指出,古代五色颜料不仅影响到后世的中国绘画,也影响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吴守峰老师还对比了中西方色彩在绘画中的运用,体现了中西方的审美差异。中国绘画注重表现,而西方追求再现,突显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色彩审美的不同理解。

        在讲座中,吴守峰老师给同学们展示了大量著名的绘画作品,对一些艺术家及代表作品进行解读,展示他们在色彩运用、意境表达上的独特魅力。这些作品包括:花山岩画、敦煌石窟壁画《九色鹿》、马王堆汉墓帛画、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莫奈《日出·印象》、张大千《爱痕湖》、梵高《星月夜》、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里》、克莱因《人体测量学》等等……这些作品跨越多个时期和地区,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体验。

        杨华老师在主持讲座时总结道:吴守峰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不仅涵盖了哲学、材料学、考古学等多个角度,也体现了他对东西方历史文化的哲学思考。

现场同学提问

        在现场交流环节,现场同学就宋朝皇后服制颜色问题向吴守峰老师提问,吴守峰老师给予进一步解答。在交流过后,杨华教授赠予吴守峰老师明德讲堂感谢证书。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赠予明德讲堂感谢证书

        本次讲座是明德讲堂艺术系列讲座,旨在提升国科大学生的艺术与审美素养。吴守峰老师的讲座通过历史名画展示了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增强了同学们对中华传统美学的文化自信,促进了同学们的审美发展。

现场同学听讲

主讲人介绍:

        吴守峰,中央美术学院燕郊校区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常务理事、李可染画院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材料表现绘画及相关理论研究。绘画作品入选第九、十、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回望中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综合美术作品展”、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走进鄂尔多斯国际美术大展》等国家级综合性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