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1011报道:本草传承历史之旅

  • 图文/张婧怡
  • 创建时间: 2024-10-31
  • 43

        2024年10月28日下午,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万芳老师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东区教二104,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本草传承历史之旅》的讲座。

        万芳老师从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出发,带领大家回顾了本草学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的发展历程。本草学历史悠久,各个时代、地区和不同特色的本草文献,详细记载了丰富的中药资源和知识。了解本草学的历史变迁,有助于我们在当下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学,让其惠泽人类的福祉绵延不绝。尽管中药在当今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任重而道远。

万芳老师讲座照片

        首先,万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本草的定义。本草是华夏子民为保障健康与民族繁衍,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与疾病抗争的劳动创造与智慧的结晶。本草药物包括矿物、植物、动物以及某种制成品,但以植物为最多,故通称“本草”。对于“中药”一词,以及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词,万老师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早至远古至两汉时期,药与医就相伴呵护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健康。万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有关神农的传说。炎帝,号神农氏,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历史上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亲尝百草,用草药治病,开创原始农耕,先民茹毛饮血、采集野果饱腹的自然生存状态得以进化,人工种植的文明时代由此到来。万老师强调,生活实践就是医药诊疗的起始之源。

        到新石器时代,考古成果已经证明从仰韶文化时期开始就已开始酿酒,到了新石器时代末的龙山文化时期,谷物酿酒已有了进一步发展。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都保存了许多有关殷王室以酒祭祀祖先的记载。考古发现商代中期遗址河北石家庄藁城台西村保存了一处比较完整的酿酒作坊,经专家鉴定,遗址中发现的酵母残骸是人工培植的酒曲酵母。酒本身可以为药用,也是药物的溶媒。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片中,也有少量用药治病的记载。

讲座现场照片

        反复验证的经验,上升为集体去除病痛的共识智慧,在人群中传播扩散,世代相传。由此不断充实完善,循环往复,治病药物知识也被记录成书。

        传世先秦文献中,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收录了338种动植物,其中可以药用者50余种,但《诗经》并未明确提及其药用。记载古代各地名山大川及物产的著作《山海经》,收录药物更多,不仅介绍了更多的动物药,还指出了药物的产地、作用和性质,也是最早明确记载药物治病的古籍。西汉初年木简《万物》收载药物约70余种,是我国最早的本草专篇。出土的西汉时期帛书医方《五十二病方》,也是考察先秦药物发展的珍贵史料,该书因治疗52种疾病而得名,所载药物已达247种。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战国时期药物知识积累的水平。在马王堆汉墓3号墓中也发现了中草药实物有10余种,是现存较早的中草药实物。从“神农尝百草”传说以来,药物知识的丰厚积累,迎来了本草专著的问世。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是目前最早本草学著作,全书分为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主要有植物、动物、矿物药,文字简练古朴,最早较为系统记载了药性理论。此外,万老师还对书中上中下三品药物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上品药物有120种,具有滋补强壮、延年益寿的功能,中品有120种,具有治病补虚的功能,下品有125种,功能专祛寒热,治病攻邪。

        万老师为同学们进一步介绍了《本草经集注》的继承与创新。到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整理本草著作,并分类记述,将《神农本草经》传抄本中365种药物保留,融入临床用药内容比较丰富的《名医别录》中的365种药物,并加上他个人有关本草方面的注释,撰著此书,陶弘景的整理是本草学一次里程碑式的推进和发展,并重新分成了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7类,也是药物分类的一大进步。

        唐宋时期,朝廷命令官员修订本草,以《本草经集注》为基础,编撰《唐本草》,较《本草经集注》新增114种,汇集总结了时代的新内容,成为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指导大众用药的本草著作。宋代也经历多次官修本草,对于本草学的传承发展意义非凡。

        金元时期,药性理论有了创新,校正医书局整理刊印一大批经典医籍,理学兴起,促进了医家探索药性理论的问题。万老师举例金元四大家的刘完素《素问药注》、张元素《珍珠囊》、李东垣《用药法象》和王好古《汤液本草》,探讨了这一时期药性理论发展的相关学说内容。接着,万老师又讲述了明代本草巨著《本草纲目》,此书在前人基础上重构了本草体系,采用了与后来植物学分类相通的方法对药物进行分类,使其在世界科技史上影响深远。另外,李时珍身为医学大家,不仅本草著述内容极其丰富,且注重医药并重,方药融合,实为集明以前本草之大成。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补充了《本草纲目》未记载的新内容。

        总体上,本草的长久历史到清代画上了句号,层层包容、不断修订增补是历代本草传承的独特之处。本草著作形式上采用朱墨分书、阴阳文雕版、著录文献来源等一系列的方法手段,最大程度地保存了古代文献记载的原始内容。

        民国时期,本草向中药逐渐转变,开启了中药科学化之先河。然而由于时局动荡,战争摧残,民众生命面临极大危机,中药也难以为继,到1949年后,才重获新生。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中药学教育、科研、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中药资源普查、中草药运动、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等等均为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鲜明例证。

讲座互动照片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向万芳老师提出了疑问:现代医学是从物理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发展而来的,依赖现代科学仪器能够清晰观察人体组织结构,西医的这种可视性令人信服。然而,中医则使用阴阳五行等概念来描述人体,这些术语显得比较抽象,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对此,同学们表示怀疑,希望老师能给出合理的解释。万芳老师认为,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西医通过西方科学理念和科技工具来识别病因,采取的是对抗式的治疗方式。而中医在疾病的认识上有所不同,它强调人体需要阴阳平衡才能保持健康,一旦失去平衡就容易生病。中医的目标是帮助身体恢复动态平衡,从而达到健康状态,这与西医对身体的理解和治疗观念截然不同。本次讲座在积极地讨论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