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1000报道:论无处不在的时空智能

  • 图/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人文学院 文/人文学院李恩泽、李小瑞
  • 创建时间: 2024-11-03
  • 119

        2024年10月31日,在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纪念日的前一天,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做客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明德讲堂第1000场,带来一场题为《论无所不在的时空智能》的学术报告。本场讲座在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报告厅举办,在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报告厅设分会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科大学术副校长吴岳良主持,明德讲堂思想系列主持人、人文学院二级教授汪前进在总结环节发言。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韩彬及300余名师生参加讲座。

        在报告中,李德仁院士首先介绍了新质生产力与时空智能的关系。他结合新质生产力的含义和时空智能的含义指出,时空智能可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重视时空智能在各类产业中的应用。

李德仁院士做客明德讲堂

        李德仁院士接着介绍了空天、空地、水面水下和深空时空智能四个前沿领域的创新成果。他通过详实的案例展示了时空智能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并借助个人经历讲解了如何将科学研究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在国家大力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下,他带领团队与其他机构合作,结合大量观测数据,计算出了广西的森林植被碳储量,绘制出了全球首个20万平方公里量级2米分辨率森林碳储量图,为地方政府落实“双碳战略”提供了参考。在国家高度重视修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背景下,他带领团队协调了防洪、通航与发电之间的矛盾,建立了空天地观测平台的协同管理机制,助力长江上游21座水库群防洪抗旱,灾情上报时间由原来的小时级提高到了20分钟到达长江防总、30分钟到达国家防总。李德仁院士表示,做研究要走在学科前沿,满足国家战略需求。

吴岳良院士主持

现场同学认真听讲

        报告环节后,李德仁院士再次强调了时空智能学的定义,并呼吁国科大学子学好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直面国家需求和世界难题。随后,现场同学向李德仁院士敬献鲜花。

现场同学向李德仁院士敬献鲜花

        在互动环节,当被问及他是如何取得如此卓越成就时,李德仁院士提到了其曾祖父留下的李氏家训的第一句“爱我中华,兴我家邦”,受此感召,他走向了科技报国的道路。他当年放弃了国外8000元美金的高薪工作,回到了工资只有200元人民币的中国搞科研。他认为,有物质的追求是正常的,但是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也是有限的,然而对于事业的、精神的追求是无限的。他始终坚信,科学是要为国家服务的。在他看来,科学没有国界的,但是作为中国人,就应该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他还语重心长地指出:“科学研究是场马拉松,即使暂时领先也不能骄傲,要不断地走在前沿,这样国家才能发展好。”

现场同学提问

        在总结环节,吴岳良院士代表国科大向李德仁院士赠送明德讲堂纪念证书。他指出,李德仁院士的报告十分深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及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之际,希望同学们向这些老一代科学家学习,勇攀科技高峰,为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颁发明德讲堂纪念证书

        汪前进教授对李德仁院士莅临明德讲堂思想系列再次表示衷心感谢,也对吴岳良院士等校领导大力支持明德讲堂深表谢意。他表示,明德讲堂思想系列将以1000场为契机,未来邀请更多的高水平的专家学者作报告,为国科大师生提供更多精神食粮。

汪前进教授发言

        最后,李德仁院士与师生代表一起合影留念,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讲座结束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袁祯宇感慨道:“作为一个地理人,真切感受到在以AI大模型出现为代表的算力爆炸的年代,时空数据在生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传统测绘学+地理信息学的研究可以升级成时空智能学,李德仁院士的报告无疑激励着我们这些地理科研人更加坚定地探索未来。”

全场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