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990报道:泰国史前文化演变(公元前50万年到公元500年)

  • 图文/王吕婷
  • 创建时间: 2024-09-16
  • 7

        2024年9月13日,受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邀请,泰国艺术大学Thanik副教授为国科大师生带来明德讲堂M990期讲座。讲座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二楼205教室举行,另设有分会场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讲座主题为“泰国史前文化演变(公元前50万年到公元500年)”,由国科大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杨益民教授主持。

主讲人Thanik博士

        本次讲座聚焦于泰国史前时期文化的演变过程。通过回顾泰国史前时期的考古学成果,Thanik老师向国科大学子们展现了史前泰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为中泰古代文化交流的互鉴提出自己的看法。

        泰国史前文化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旧石器时代(ca.500000-5000 年前)。

        在这个阶段,当地古人的技术主要有石器技术、骨器技术和植物制品技术组成。例如,和平文化(ca.45000-3000),这个文化中多见丰富的石器、骨器。虽然工具看起来很丰富,但Thanik老师指出,在当时,制造工具并不简单。不过,古人在艰苦生活、思考如何狩猎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装饰自己,美化自己。不仅在泰国,这一点在中国也存在,乃至于非洲,而且起源很早。各个地区古人之间的共性可见一斑。但是,不同的环境也会造就古人的个性。Thanik老师指出,在当时,比起陶器,古泰国人乃至东南亚人使用更多竹子和木头工具、容器,这些制品看起来简单,但是很实用。他们用石器去削竹子——对于质疑这一点的人来说,现代的模拟实验证实了这是可行的,这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另一个有利的证据,则是在菲律宾洞穴(ca.33000-39000)里发现的一些石器工具。这些工具正是用来制作竹子工具和棕榈工具的,例如制作篮子等等。及至现在,在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还有很多人使用篮子和叶子作为工具,很多女士背着竹筐出行,他们几乎不使用陶器。

        在这个阶段,当地古人的生活方式是这样的:住在洞穴和岩厦中的HC人,思考着如何使用竹子工具和冷杉工具来应对多种需求,他们在山壁上画岩画,在洞穴——例如一个名为灵魂洞的洞穴——里食用多种野生植物和动物,知道何者可吃,知道什么有毒。他们用贝壳珠子和骨饰品装饰自己。

        第二、新石器时代(ca.5000-3000年前)。

        在这个阶段,当地古人的技术主要由磨光技术、制陶技术和贝制品技术组成。Thanik老师表明,这个阶段的陶器技术有特殊之处。该阶段陶器是由新石器时代的第一批农人制作的,例如Ban Kao 国家博物馆的众多陶罐。该阶段陶器反映了人们对于动物的关注,例如,有一些陶器上的装饰有牛角一样的装饰,并且有符号化的趋势,这些陶器是古代泰国人在厨房使用的。该阶段陶器是陪葬品的一部分。例如,Sa Kai 洞的一些石器和陶器是作为小孩的陪葬品而存在的。不过制作陶器需要时间,并不简单,仅做一个部分便需要几天时间。

        这个阶段的贝制品技术满足了人们的经济和美学需要。Thanik老师展示了很多贝壳项链、手镯和珠子的照片,这些装饰表达了古人的自我身份认同,表达了人的贫富分化。此外,他们也用当地的贝壳做工具。

        在这个阶段,当地古人的生活方式是这样的:古人在旷野中建房子,捕鱼,用骨制作了很多鱼钩;种田,包括但不限于种粟、水稻,并环保地利用稻糠;女性比男性可能有更多的权力,女性陪葬品的象牙数量更多;有丰富的墓葬形式,既有瓮棺葬,也有十字式的墓葬(有基督教之外的含义),还有一些人把亲人埋在自己屋子里,表达自己与亲人永远相伴;这个时期的古人可能与古中国人群有基因上的联系。

        第三、青铜时代(ca.3000-2500年前)。

        在这个阶段,当地古人的技术主要有冶铜技术、贝壳技术、骨器技术、制陶技术。

        这个时期有很多的装饰品,包括腰带在内,都是青铜制品。此外,该时期也有发现一些青铜冶炼遗址,表明了古人对青铜制品的偏爱。这个时期还有很多贝壳饰品。古人之所以选择贝壳作为装饰品,一方面是因为贝壳的极致白色,另一方面是因为贝壳数量众多,象征着繁育。在这个阶段,陶器中出现了很多动物形状的陶器,可能是家养动物的形状,如水牛等等,表现了水牛在古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这个时期,古人的文化也得到了发展,古人开始分为很多的文化群,形成了繁多的社会文化身份认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规范。

        在这个阶段,当地古人的生活方式是这样的:古人种田、狩猎——并把狩猎场景画做岩画(其中水牛岩画尤多)、制造金属器、驯养动物——例如水牛。古人对美感无所不用其极,一个古泰国人会在胳膊上挂50余个镯子来装饰自己。古人有奢侈又时尚的陪葬品,如青铜珠子、青铜手镯;在这个时期,社会贫富分化开始了,凡有的更有余,没有的失所有。古人的信仰较为原始,他们会举办寻找上帝的仪式,然后画成岩画。

        第四、铁器时代(ca.2500-1500年前)。

        在这个阶段,当地古人的技术主要有铁器制造技术、制陶技术、纺织技术、金属技术。另外,在这个阶段,佛教艺术、印度教艺术也渐进出现。这个时期的陶器,外表更加精致,有更多符号化的装饰;形制更加多样,有更多的形状和容积;用途发生变化,更多的陶器用于厨房而不是仓储,用于服侍人类的陶器更多了。

        在这个阶段,当地古人的生活方式是这样的:古人过着更加精致的生活,他们既狩猎采集,也种水稻,进行纺织,还从事区域内外的贸易。他们在狩猎中发展了一些精巧的工具,例如用于射杀鸟类、爬行动物和小动物的弹弓陶球。他们的生活更满足了,因为主食也更好吃了。他们在全境种植稻米,此外也有一些引进的植物,例如印度的印度枣。丰富的进口源于贸易的繁荣,而繁华商贸的背后有着更高价值的商品,石器、骨器、玻璃器等等很多此类产品是长途贸易的产物,而非本地生产;古泰国诸多国际化的贸易路线很长,甚至远到非洲。不过这样的贸易产生的昂贵商品的享受者似乎集中而有限,如一个贵族墓中,1100个珠子都是她一人身上的陪葬品;这个时期,出现了把人放在陶器碎片上的安葬方式,而瓮棺葬此时只在古泰国部分存在,不在古泰国所有地区出现;古人形成了特殊的美学习俗,非病理性拔牙——拔掉上门齿、或者上门齿两侧的牙齿,不过这种习俗现在可以在中国台湾和日本见到。

讲座现场

        此外,Thanik老师分享了自己拜访中国多家博物馆的经历,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古动物馆、周口店猿人遗址博物馆、国家博物馆。讲座最后,Thanik教授表达了加强中泰考古学交流互鉴的信心,并呼吁国科大的学子们关注考古学。

杨益民老师向Thanik老师颁发了明德讲堂纪念证书

        讲座问答环节中,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详细地予以解答。部分同学兴趣盎然,与Thanik教授展开激烈讨论。

Thanik老师与提问的同学们
Thanik老师与提问的同学们
Thanik老师与提问的同学们
Thanik老师与提问的同学们

        明德讲堂M990讲座“泰国史前文化演变(公元前50万年到公元500年)”就此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