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804报道:科学价值的普遍性和中国的诺贝尔科学奖情结

  • 文/周菂清
  • 创建时间: 2022-06-13
  • 89

        6月10日下午15:00,明德讲堂社会系列讲座M804《科学价值的普遍性和中国的诺贝尔科学奖情结》在腾讯会议直播课堂进行,共有500余名师生同时在线参加。本场讲座特邀科学社会学专家、宁波诺丁汉大学曹聪教授为国科大学子介绍何为诺贝尔奖承载的科学价值,中国的科学发展历程中怎样践行或背离了这些价值,并由此反思当代中国对待科学价值的态度、举措和制度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营造更好的科研环境、催生更多高水平科学成果的对策。

        讲座以杨振宁在1999年对于中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情况的部分实现的预言引入。在当时的杨振宁看来,中国科学家会在未来的20年内获得诺贝尔奖,并且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获奖科学家的人数还必将继续增多。曹聪教授回顾了这些年来中国媒体和群众对诺贝尔奖的心态变迁,归纳了中国科学家在取得更多诺奖上失利的原因,指出诺贝尔奖代表的不仅仅是科学上的突破和创新,更承载着不分国别与文化的科学价值。唯有承认和尊重科学价值的普遍性,方可带来诺贝尔奖的成就。

        科学价值是科学共同体成员有义务遵循的规则,学者对其有不同的定义。曹聪教授介绍了默顿的“CUDOS”规范、齐曼的“PLACE”规范等科学价值理论。其中,默顿科学规范涵盖从操作、物质到文化攀升的价值链,并将教育、科研机构、对科研的支持、同行评议和奖励系统等纳入建制化的科学整体中考虑,反对非理性的、实用主义或工具主义的科学价值观。在这样的意义上,科学的内涵是广泛而有层次的,不但包括科学方法和运用这些科学方法获得的知识,更包括规范科学活动的价值、文化和道德标准。基于上述理论,曹聪教授选取了中国的科学实践中的实用主义倾向、奖励系统、学术不端行为、学术自由和学术自主性几个切入点,剖析了现行科学实践对科学价值的背离状况。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学界存在着评奖造假、对公平学术评价缺乏信心、对学术不端行为选择性惩罚、自上而下式的科研组织方法压制了自由探索和科研人员对单位的依附妨碍了学术共同体发挥作用等亟待改变的情况。

        曹聪教授总结道,中国的科学整体上存在着物质与方法层面的关注过剩、文化与价值角度的理解却十分不足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人才队伍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升,科学论文的数量逐年攀升,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要想在科技的前沿更进一步,中国必须推动科学成为一种规范科学家践行科学的普遍价值的社会建制,鼓励独立思考、团队协作、自由表达和真正的创新。我们应当认识到,仅从物质层面和方法层面认识科学是局限的,更要真正拥抱科学包含的终极价值。问答环节,曹聪教授与同学们就科学文化建设、学术不端带来的信任危机与科学家成长的要素等问题做了广泛交流。

主讲人简介:
曹聪,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创新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主要从社会科学的视角研究科技创新,涉及科学精英、科技人力资源、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创新创业、科技治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