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9日,受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邀请,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赵志军教授为国科大师生带来明德讲堂M956期讲座。讲座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学术厅与玉泉路校区教学楼阶一2教室举行,主题为《农业起源研究的生物进化论视角》,讲座由国科大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蒋洪恩教授主持。
赵志军教授首先介绍了农业在不同古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是考古学研究最重要的三大问题。以动植物的驯化(domestication)为标志的农业起源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农业出现以后,人类终于拥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与环境的地位关系发生了变化,人类社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农业起源是文明起源的基础。研究农业起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凡是文化传承久远的国家都有与农业起源相关的农业神与文化,并且这些农业神都占据重要地位。考古学研究已解决农业什么时候起源、在哪里起源的根本性问题。但是关于农业为什么要起源这一问题,还值得探究。农业的起源大约都发生在距今一万年前后,为什么在这个阶段,各个地区的不同人群要从采集狩猎转化到农业?赵志军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三种观点。
文化进化论(cultural evolution)认为社会发展是渐进的,线性的、有方向的。农业的起源是社会发展长河中的必然阶段,是人类有意识的自觉选择。文化进化论还认为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的驯化是人类主动的发明创造(invention)。农业起源的社会因素是实现了男女分工,留守营地从事采集和照料老幼的女性有意识地保护和收集生长在营地周边植物(植物驯化) ;女童主动收养和照料被父辈们猎获宰杀的动物的幼崽(动物驯化)。精神因素则源于祭祀崇拜,采集狩猎群体以动物或植物作为图腾,这些被奉为神灵或族群血缘象征物的动植物自然得到人们的特殊保护和照料。古代祭祀活动一般会选择某些特定的动物和植物作为祭品,祭祀前的控制(圈养、园圃)也起到了驯化的作用。心理因素可能源于宴飨炫耀,展现自我的竞争意识有些个体通过强健体魄,有些个体通过华丽装饰,有些个体通过技巧才艺,还有些个体通过提供丰盛食物的宴飨炫耀能力,这种竞争性宴飨的需求促进了栽培植物家养动物的驯化。
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认为社会发展是文化(内部功能)与环境(外部力量)互动的结果。农业的起源是人类迫于外部压力(环境变化或人口增长)有意识做出的生存方式改变。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的驯化是人类面对生态平衡破坏被 动做出的应对举措(adaptation)。柴尔德提出的河流绿洲说认为由于生存环境变化使得人群被迫集中在河岸和不断缩小的泉水旁,导致获取营养集约方式的需求。动物和人被驱赶到一起。这种强制并存可能会促进人与动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即驯化一词的含义。宾福德的人口环境双重压力说认为人口和资源之间出现的不造成的压力,当人群在最佳栖息地(optimal zones)的聚集导致人口和资源失去平衡时,多余人口将被疏散到次佳栖息地(sub-optimal zones),次佳栖息地的恶劣环境和人口增加的双重压力迫使人群向农耕生存方式转变。弗兰纳里的广谱采集(broad-spectrum collecting)生业形态的提出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采集狩猎-广谱采集-原始农耕”的阶段变化,边缘地带生态平衡的脆弱性优先出现广谱采集,因此也是农业起源的潜在地区。
生物进化论(Darwinian evolution)的观点是物竞天择,天泽是指自然选择( natural selection);适者生存,适者(fittest individual)是指那些繁殖成功率最高的生物个体。德·康多尔的起源中心区理论提出栽培植物的野生祖本是现今仍然存在的近亲野生植物。
根据现今世界上近亲野生植物的分布,再结合相关历史记载、语言学和考古学证据,开创性地划定出了农业起源中心区。瓦维洛夫的起源中心区理论认为栽培植物不应该直接来自仍然存在的野生植物,无论它们多么相似 。基因多样性(genetic variety)与农业起源相关。遗传多样性最大的地理区域应该是起源区域。如果大部分变异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并且该地区也包含该作物的野生种族,那么情况尤其如此。达尔文的无意识选择强调驯化是人类对动植物自身进化的无意识选择 (unconscious selection)。古人并未深谋远虑地、有意图地改变动植物的生物特性,他们仅是基于自己的某些功利性的眼前利益,本能地实施了一些有助于获取更多食物的行为。 然而,正是这些无意改变动植物生物属性的人类行为却“意外”地发出了影响动植物进化趋向和速率 “选择” 作用,最终导致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的出现。
最后,赵志军教授认为基于生物进化论原理,驯化(domestication)是指某些动植物在人类行为影响的特殊进化过程。所谓“最早的”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就是相对的,因为处在驯化初期阶段的动植物不论是在形态上还是基因特性上都仍表现为野生性状。基于生物进化论原理,人类的无意识选择是驯化的主导因素,例如初衷无意改变生物特性的人类耕种行为(开垦、播种、管理、收获等)在植物进化过程中起到了客观的选择作用,引导和促进植物的进化趋向和速率,使之最终进化成为农作物。
讲座最后,蒋洪恩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赵志军教授对老师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本场讲座也在积极交流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