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928报道:美成在久——来自文化遗产的召唤

  • 图文/张婧怡
  • 创建时间: 2023-11-21
  • 284

        2023年11月9日下午,新华社高级记者唐虹老师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学术厅,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目为《美成在久——来自文化遗产的召唤》的精彩讲座,讲座内容主要结合具体案例阐释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以及对个人成长的深厚滋养,从而唤起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共情与共识。本场讲座由黄荣光教授主持。

主持人唐虹老师

        唐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学界比较公认的,关于文化遗产的定义——“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和非物质遗存”。唐老师也认为文化遗产和每个人的成长、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走向都是密不可分的。接下来,唐老师就从三个方面向同学们分享了一些自己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心得与感悟。

        在第一个方面——“共情的根脉”,唐老师从余光中的“乡愁”诗篇引入。讲述乡愁可能是一道家乡的菜,也可能是曾经住过的一条街或者老房子。唐老师认为,无论身在何处,身在何时,乡愁就是伴随我们一路走来的物质和非物质的遗存,“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接下来,唐老师通过讲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登封告成镇“周公测影台”石表的玄机、北京鼓楼与元大都的关联、李庄所蕴含的知识分子的风骨向同学们介绍了古建筑中的历史知识。除了重点介绍国家发展历程中的事迹外,唐老师还为同学们解读了古代文字里的“中”、欣赏了佛光寺中林徽因的旧影、认可了南头古城街巷的改建。唐老师认为,当我们有了对文化遗产的自觉性,便会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文化遗产。还进一步展示了三星堆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的不同展览和人头攒动的图片,呼吁同学们要珍惜博物馆重要展览,多去感受历史印记。唐老师还为同学们讲授了北魏高欢和北齐高洋的典故并向同学们说明了一个道理,“判断一个人的族别,并不是看他的血统,而是看他的文化”。

讲座现场

        在第二个方面——共识的凝聚,唐老师通过PPT展示了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蓬莱阁的现状,感叹目前大多数文化遗产都是经过多次修复的,当遗迹消失时,只能按图索骥。新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十分艰难的,慢慢的才走入正轨,唐老师还分享了北京团城和故宫专家商议修路的旧事以及计划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故事,警醒年轻人要树立正确的文化遗产观。紧接着唐老师还展示了多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损毁事例,在自然损毁问题方面,通过让同学们观看琉璃河大桥被洪水冲坏的图片、浙江永嘉鹤阳村谢氏老宅以及山西太原柏板乡柏板村、周明星老宅损毁的图片强调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在人为损毁问题方面,唐老师还举例了山东“水洗三孔”事件、一些在第三次文物普查被核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古宅因房地产建设而被拆除的故事,再次点题“老城不能再拆了”。还提到了对文化遗产糊涂乱抹的问题,说明了胡文光牌坊、南昌绳金塔历史街区被改建的现状以及问题。

        在第三个方面——共振的力量中,唐老师通过举例万石楼因房地产建设被夷平的故事,四川宽窄巷子、甘肃天水古城、汤阴岳庙街现代化改建的旧事,重点强调古建筑保护要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即在文物修缮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文物的干预,尽量保持它的原真性、杜绝建设性破坏。最后,以讲故事的方式为同学们展现了在对秦淮河两岸历史街区改造、水南村拆迁中民间“小人物”的力量。

提问与互动

        在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多位同学也向唐老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例如青海贵德县城墙欠修复的问题,唐老师回答了该问题,认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文物保护较好,而欠发达地区,其经济因素确实成为了文物保护的掣肘,甚至会形成文物保护的盲区,认为文物保护不仅需要公众监督也需要对民众普及关于文物保护的知识。也有同学询问在朗德苗寨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当地居民现代化生活与古城商业化之间的矛盾,唐老师认为在保留原始古迹的同时也要让当地居民过上现代化生活,在保留古迹文化的同时更要争取与年轻人共情。还有同学询问关于寺庙修复较商业化等问题,唐老师也都进行了详细的回答,本场讲座在积极的交流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