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924报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细读释例

  • 图文/王晓婷
  • 创建时间: 2023-10-18
  • 832

        2023年10月16日,受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邀请,北京联合大学校长雷兴山教授为国科大师生带来明德讲堂M923期讲座。讲座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报告厅举行,主题为《作为考古学的西周甲骨学》,讲座由国科大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罗武干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雷兴山教授首先从周原遗址凤雏甲骨文研究的纠纷切入开始了当天的讲座内容。凤雏村庭院建筑中西二厢房出土了一片号称中国最早的微雕艺术品的带字甲骨,而对其族属以及房址的年代的讨论为众说纷纭。究其根本,争论背后涉及一个重大的学术问题,即周原遗址的性质问题。

      随后,雷校长按周公庙甲骨发现及发掘的时间线索,详细介绍了周公庙遗址甲骨文的历次发现。2003年,在周原遗址以西三十公里的周公庙遗址作野外调查的北京大学徐天进先生和同学们在一个废弃的水渠里发现了两片有字甲骨,随后2004年春节刚过,就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了周公庙考古队,开始对该遗址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很快就有了更重要的发现,即周公庙遗址04QZH1卜甲坑。面对这个藏有大量甲骨碎片的灰坑,考古学家们采用了以堆积单位为发掘与记录单位来判断单位属性,注重堆积过程,考察堆积结构。更为重要的是由“器物本位”转为加强“背景本位”,而这种考古发掘研究方法也运用在近些年三星堆八号坑的发掘工作中。令人兴奋的是,这次发掘出的卜甲上有“周公”二字,应该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旦,这批甲骨也应为周公旦的档案库,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学者们也将出土文字变成了判断遗址的主体,证明了这个宫殿也应该是周公家族的采邑。在2007年,周公庙遗址甲骨坑中发现了刻辞卜甲,并且发现了商人和周人在利用甲骨占卜时不同的书写习惯。周公庙遗址08QZG2卜甲沟采用了非同以往“探方式发掘”的开放式发掘方法,在这次发掘工作中也总结出了一个重要的规律,即甲骨坑都分布在房址附近,甲骨常常和红烧土等建筑堆积共存。雷老师还总结了卜甲的发掘流程,为刮、寻、定、测、筛、收、绘。经过学者们的仔细分析,甲骨文字的刻辞内容包括人物、地理与方国、祭祀、战争、数字卦、纪日及月相和占梦记录等。

讲座现场

        雷教授根据目前已发现卜甲对周公庙聚落性质进行了判断。甲骨以及其上的文字蕴含了很多的历史信息,例如通过文字可以了解卜甲占卜主体与甲骨坑占卜主体,借助甲骨可以了解当时的器用制度—甲重骨轻,大甲重小甲轻,腹甲重背甲轻,而结合考古背景可以明确周人甲骨埋藏特征(置于宫室,毁而埋之,埋于建筑附近,卜甲坑主人即建筑主人)。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基本建立了周公庙聚落遗址的考古学文化分期体系,大致厘清了该遗址商周时期聚落的布局。除此之外,通过结合背景本位的研究思想,结合单位属性分析、分期年代与文化面貌、聚落变迁与族群变动、功能区建筑形制与族群判断、功能区居葬特征与族群判断等周原遗址凤雏甲骨文提出了新的认识,凤雏卜甲族属为殷遗民。

        最后,雷教授总结了讲座的内容,他提出西周甲骨是通过科学发掘工作获取的,要建立起作为考古学的西周甲骨文研究,应是 “文” 、“甲骨”与“考古背景”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对象。与此同时,不论是考古发掘还是研究工作,都应该对考古背景(context)加以重视,其中就包括单位属性,堆积类型,遗迹组合,功能区,聚落结构,聚落性质和聚落形态等等,这样才能使考古研究更加科学与完善。

        在讲座的问答环节,雷教授就学生们提出的关于考古与文学作品、考古学未来的发展、考古工作者发掘大墓等问题,亲切地和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互动。雷教授指出,当今的考古学与科技结合有利于推动考古学的不断进步与创新,雷教授还呼吁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文明历史文脉。最后,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明德讲堂M923期讲座“作为考古学的西周甲骨学”就此落下圆满的帷幕。

师生互动

同学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