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899报道:构建与实验: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陶寺模式

  • 图文/顿果累
  • 创建时间: 2023-05-12
  • 515

        2023年5月11日13:30,明德讲堂M899号讲座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一楼208准时进行。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江涛研究员带来题为《构建与实验: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陶寺模式》的讲座,由国科大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韩宾老师主持。

(讲座嘉宾:高江涛研究员)

(主持人:韩宾老师)

        讲座主要介绍了陶寺遗址的基本概况和重要考古发现,在此基础上高老师对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模式与动力进行了探讨,总结出文明起源独特的陶寺模式。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主体部分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陶寺类型遗存,距今约4000年。陶寺遗址位于河谷地底和山麓高地之间,属不同地貌水文间的微型“生态交错带”;除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外,排水通畅且有着更大的地域延展性。陶寺遗址所在地貌与环境与《管子》记载的国都选址要求一致。
        陶寺遗址经过四十多年的考古工作,有许多重大发现,厘清了一些关键的考古学问题。
        山西的临汾盆地为陶寺文化的核心分布区。遗址宏观聚落研究表明,陶寺文化具有五级聚落,四层等级化的社会组织,可分为以陶寺遗址为代表的都城、区域中心、大型聚落、小型聚落和小型村落。动植物考古研究发现陶寺遗址多谷多畜,种植粟、黍、水稻和大豆,蓄养猪、绵羊、黄牛和水牛。
        此外,陶寺还发现了四千多年前的观象台和圭表,是天文史上的重要发现。龙形纹饰出现在多个器物上;形象盘曲如蛇,身体有鳞状斑纹,头部有方耳,长颌有锯齿状牙齿。还发现了使用范铸制成的铜容器,奠定夏商周三代辉煌铸铜技术的基础。

(陶寺遗址出土龙盘)

(陶寺遗址发现的铜铃)

        综合重大考古发现来看,陶寺遗址所代表的文明高度发达。农业、手工业长足发展,出现了以铸铜为代表的“尖端技术”。人口增加,出现了区域性都邑。社会严重分化,分层明显,形成了体现社会身份与地位的规范或制度,如礼制、宗教祭祀礼器与世俗礼器等。

(陶寺遗址发现的朱书陶文)

        出现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出现社会管理权和宗教祭祀权于一身的“王者”,形成了巨型都邑性城址、大型高等级建筑、大型墓葬和专有墓地。广泛的文化互动与交流成为社会的主题。陶寺文化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均高度发达,是早期国家形成的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
        相比于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形成的以神性统一,王权为辅为特点的神王社会,陶寺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模式。陶寺是一个王权国家,世俗务实,以宗法礼制治理国家,形成一个礼制社会,兼收并蓄盛而不扩。
        高老师最后总结到:距今4300多年前,晋南之地,表里河山,沃野千里。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下,在中原、河套、海岱、江汉、甘青、江浙等区域文化的互动碰撞和文化融合中,陶寺蕴化出一座煌煌都城。先民在这里筑城建宫、敬授民时、阡陌交通、合和万国,初现王权礼制及早期国家的基本面貌,形成中华早期文明中较为独特的“陶寺模式”。这座都城很可能是“中华尧都”。雄极一时的陶寺文明更是“最初中国”的模样,成为黄河流域进入早期文明社会的最早实证。这座都城创造的文明为夏、商、周及后世所继承发展,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重要标识和主要源头之一:今日中国,陶寺走来。

(同学提问)

        讲座最后,高老师详细回答了学生们的问题。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