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9日下午,应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黄荣光教授邀请,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葡意语系于施洋助理教授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教二楼105,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题目为《中国在墨西哥城心中(吗?)——18世纪前后墨西哥城中心的“八连”华人市场》。本次讲座由黄荣光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于老师首先就海上丝绸之路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于老师指出,2022年下半年,“太平洋丝绸之路”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组筹备“有帆自远方来“线上展,选取了一些历史地图、平面设计图、版画插图进行展示,发现艺术史研究对推进“马尼拉大帆船”研究大有裨益:新西班牙流传下数量惊人的种族画和城景画,可以作为图像资料,让人直观历史情境,推断当时的制度、关系和观念。紧接着,于老师选定两幅表现墨西哥城中心大广场的布面油画,分别为比利亚潘多(Cristóbal de Villapando)的《墨西哥城大广场即景》(Vista de la Plaza Mayor de Mexico)和无名氏的《八连》(El Parián),先展示该时期“中国”汇入新西班牙的情境,再讨论物质上的“拿来”,最后反思中国在西属墨西哥文化秩序中所处的位置。
首先,于老师结合史料介绍了此幅油画的意义。事实上,墨城这一位置的自由市场古已有之,但之前并没有成为“大手笔”艺术创作的对象,该油画是1688-1696年间任新西班牙最高长官的席尔瓦总督(Gaspar de la Cerda Sandoval Silva y Mendoza,1653-1697)委托画家创作、离任时带走、去世后流入欧洲市场的。“八连”市场1695年下半年才刚刚开工,1703年竣工,也就是说,1696年带回西班牙时,该画属于“合理虚构”,是周边已知环境与待建工程规划的结合。
《墨西哥城大广场即景》(现藏于英国英格兰威尔特郡科舍姆院艺术馆)
随后,于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八连”的来源。该词为音译,但本身并不是一个西语词,而是用西语拼写的菲律宾他加禄语,甚至可能出于古马来语“行走”、“方便”,或者巴基斯坦人之所谓“暂时休息的地方”。有趣的是,这个词现被收入了西班牙王家语言学院词典,意“市场”或“公共场所”,但基本只有墨西哥使用过,恰恰证明了墨西哥与菲律宾之间由于“大帆船”贸易而产生的联结。
《八连》(现藏于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历史学研究院下属墨西哥国立历史博物馆)
再次,于老师以“八连”市场中的东方舶来品为题,介绍了《八连》这幅油画。就“八连”市场店铺一排排细看,确实称得上琳琅满目,其中许多可能跟亚洲贸易有关:市场内部内圈朝东的店面门口陈设着几种大件家具:八扇屏、三层的抽屉架格,似乎与大椭圆镜组合在一起的衣箱,以及半人高形似字画缸、帽筒的物品。其次,主入口两侧墙上挂有许多整齐排列的小物件,圆形带手柄,以及白色、彩色的颗状块状物,推测为手持的镜子和贝壳、珍珠类吊坠。另外突出的是既有衬衫、裤子、披肩一类的成衣,也有铺开展示和成匹堆叠的布料,条纹、格子等纹样和颜色各不相同。结合一份同时期11座商人宅邸的财物清单,可以认为,这些图像表明,画家已经有了充分的经验并进行实地考察,有意且能够让观众见证东方货物之汇聚。
在讲座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中,于老师讨论了“八连”市场为何不见华人。虽然墨西哥城市中心大广场上建起一个宏大的市场,但并没有随之建立起一个明确、体面的“华人”形象。首先,亚洲移民从开始就不足非洲黑奴十分之一,在墨城、西属墨西哥所占比例较低;其次,华人移民海外、与各种不同国家的文化互动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其中早期华人移民与当地多数民族通婚并且融合,一旦上升到国家精英阶层,往往放弃华人的身份;最后,墨西哥得天独厚地处于两洋之间,却没有向两边平等地投注目光,对中国总持成见,欠缺反省,态度亟待检视。
墨西哥是拉丁美洲的重要国家,在地缘政治、经济体量、文化资源等各方面均具有战略意义。2022年是中墨建交五十周年,把两国交往的历史向前追溯,确定两国交往的历史起点,是学界应有的兴趣和应尽的责任。中国曾经辉煌存在于墨西哥城中心,但未必进入到了殖民时期墨西哥人心中,客观辩证地看待这段历史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建设未来交流的方向。
讲座最后,于老师详细回答了学生们的问题。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介绍: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葡意语系副系主任、西班牙语研究中心主任。曾在古巴、西班牙、墨西哥、秘鲁、菲律宾多所大学访学和访问,译有西班牙语小说、诗歌、思想史作品十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方豪《中西交通史》”,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太平洋丝绸之路档案文献与整理”,主要研究近代早期西班牙语世界的知识生产,以及中国与之的交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