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877报道:倾情三百年——芭蕾世界探秘

  • 图文/何天翼 审核/牛锡桐
  • 创建时间: 2023-03-28
  • 257

        2023年3月21日晚18:30,明德讲堂艺术系列讲座M877《倾情三百年——芭蕾世界探秘》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一楼207教室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了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王欣。王欣老师帮助大家梳理了芭蕾三百年来的发展脉络,共同揭开这门古老艺术历久弥新的奥秘。艺术中心的牛锡桐老师主持了本次讲座。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

        芭蕾是在法国路易十四时期产生的一种舞蹈形式。在当时,急需掌控权力的皇帝将其视作一种彰显皇权的方式,并创办了皇家舞蹈学院。皇家舞蹈学院规定了芭蕾舞蹈中脚的五种基本位置,确立了芭蕾“外开”的基本原则,要求舞蹈姿态对称而和谐,四肢沿中轴线打开。皇家舞蹈学院也是第一所培养舞蹈人才机构,其教师需要持证上岗。贵族严谨的威严规则、挺直的身姿和轻巧有力的脚步,让芭蕾魅力尽显。

        芭蕾在法国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路易十四的宫廷芭蕾后,第二阶段则是以《关不住的女儿》为代表的情节芭蕾,最后是以《仙女》、《吉赛尔》中的足尖鞋、白纱裙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芭蕾。让·乔治·诺维尔在1760年创作的《舞蹈与舞剧书信集》使他名垂青史,他在书信中针砭舞蹈时弊,强调舞蹈不应是歌剧的附庸或身体的杂技。书信中的内容也成了情节芭蕾的艺术宣言,使舞蹈从附庸的插舞状态进入一个完整的戏剧结构之中,芭蕾终于从其他艺术中独立出来,极大地提高了芭蕾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地位,这也是从宫廷走向平民的第一步。得益于此,他的生日(4月29日)成为“世界舞蹈日”。1832年,塔里奥尼的《仙女》成为浪漫芭蕾的开端和代表作。《仙女》集中使用了当时先进的舞台效果,吊索、灯光、拉幕,确立了芭蕾轻盈飘逸、优雅细腻的审美风格,其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若要论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非《吉赛尔》莫属。这是“利己主义爱情和自我牺牲爱情”之间的斗争,是浪漫主义思潮最具典型的代表作,是既富有传奇性又具有世俗性的爱情悲剧。作品清冷神秘的风格突破了以往偏爱辉煌的审美取向。为帮助同学们品味经典,王欣老师在现场播放相关视频,讲解了其中动作的含义。
        芭蕾的黄金时期集中体现了法国气质风范文化的高贵典雅、严谨规范、轻盈飘逸、情怀浪漫,影响到丹麦及之后的俄罗斯。以悲剧为主的戏剧形式对应现实与理想的二幕共构,人的理性世界和精灵的非理性世界相互交叠,这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的心理。至此,女性表演成为主流,女性角色成为核心,芭蕾也成了促成女性解放的宣言书。
随着法国的衰落,芭蕾之花又在新兴帝国俄罗斯绽放。若说芭蕾的王冠完型于俄罗斯,王冠上的宝石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天鹅湖》。其中黑天鹅变奏的32个挥鞭转,已成为女演员顶峰造诣的试金石。变奏是双人舞中特定的模式,是演员炫技的专属舞台。王欣老师指出,芭蕾没有固定的、一一对应的语言。她播放了《天鹅湖》的精彩片段,引导大家边看边欣赏。
        十月革命后,前苏联的一部分舞者在芭蕾中加入了现实主义元素,另一些人则选择带芭蕾走向世界,新中国则是继承了前者。我国的芭蕾也去掉了阶级性,成为一种纯粹的舞蹈语言,独具特色的芭蕾舞蹈《红色娘子军》实在令人称奇。
        最后,王欣老师总结道,芭蕾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明珠,古典芭蕾伴随着文艺复兴的孕育,诞生在法国,鼎盛于俄罗斯,伴随现代和当代的步伐,凝结不同时期和地区的文化与思潮,成为了一门国际化的舞蹈语言。在中国,芭蕾与中国民族艺术体系特点融合,成为了具有中国气质、讲述中国故事、超越语言的一种文化符号。讲座在同学们的一片掌声中结束。

主讲人介绍:
王欣,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副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国际舞蹈研究学会会员,美国纽约大学访问学者,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北京市高校青年拔尖人才,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所授课程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承担国家一流专业舞蹈学建设任务,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立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执行完成多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国际舞蹈实践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