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875报道:历史上的中国、南亚地区科技交流

  • 图文/顿果累 审核/韩宾
  • 创建时间: 2023-03-19
  • 319

        2023年3月17日18:30,明德讲堂M875号讲座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一楼107准时进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刘英华老师。讲座由国科大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韩宾老师主持,讲座题为《历史上的中国、南亚地区科技交流》。

(讲座嘉宾:刘英华特聘研究员)

(讲座主持人:韩宾老师)

        中国与南亚地区交往历史悠久,科技交流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两千多年来,往来于丝绸之路的僧道、商贩、军士、工匠和游牧群体及物资是科技交流的见证者和媒介。理解两大古老文明间的科技交流与碰撞,对科技史的研究大有裨益;也有助于拓宽同学们的视野,提升人文素养。

(听讲师生与认真记录的同学)

        刘老师的讲座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主要涉及两地区间传统医药化学、数理相关的幻方、中草药及医疗用品、医疗问诊技术的交流与碰撞。
        在讲座的绪论部分,刘老师先界定了相关概念,介绍了南亚的地理范围,讲解了南亚地区与中国存在的地理联系。以自然地理划分,南亚主要包括喜马拉雅山麓以南,兴都库什山以南的印度河流域以及印度洋岛屿等地区;以行政归属和实际管辖范围而论,主要包括印度、巴基斯坦、泥泊尔、不丹、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和克什米尔地区。南亚地区与中国的交流古已有之。中国西藏自治区,新疆自治区与南亚比邻,是陆路交往的主要地区;中国西南地区也可经由东南亚地区,如经缅甸国,与南亚发生间接的交流;此外,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也可通过东南亚诸国或通过海路,或间接,或直接与南亚地区发生联系。
        刘老师首先介绍了传统医药化学的交流情况;主要侧重道家炼丹术在南亚地区的传播。中国与南亚地区在以炼丹术为代表的药物化学方面的交流历史极为悠久,且持续时间很长。中国内地炼丹术传至南亚泰米尔纳德地区,时间在公元3世纪前后,代表人物有Bogar、Pulipani及Kalangi等人;以纳德地区的Palani为传承地,并传习至今;对擅长使用矿物药剂,尤擅制作水银制剂的南亚悉达医学影响深远。南亚地区的药物化学在公元13世纪左右也经南亚、西亚结合地区的乌仗那传入中国西藏,主要内容是炼丹师龙树的丹法,并沿用至今;藏医学为主要传承群体,在西藏自治区,四川和甘肃等地的涉藏州县都有传承。
        下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和南亚地区间数理幻方的交流。幻方是将数字安排在正方形格子中,使每行、列和对角线上的数字和都相等的一种传统游戏。南亚地区的龙树(历史上有多个龙树,故难以确定此书的作者和年代)编著有《分格定份和香法》,见有藏译本,采用幻和为18的四阶幻方来配置香料;但此种幻方并不完美,方格内数字多有重复。《时轮续》为佛教重要著作,1029年被译为藏语,历代西藏学者续有注释,其中记载有方格内数字不重复的“完美”四阶幻方,居米旁大师的注释中对此幻方有清楚的解释。中国洛书和《大戴礼记》中均记载了三阶幻方;在印度和中国西藏地区,三阶幻方被用于治疗妇女难产。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刘老师主要介绍了梵文医书记载的中草药和中国医疗用品情况。主要有樟脑、肉桂、黍、稷、土茯苓(被称为“中国根”)、甘草和榕树等植物。Ciinapattab经刘老师考证为中国帛制品,是阿育吠陀医学中外科包扎用绷带的材料之一。
        讲座的第四部分介绍了中医诊脉技术对阿育吠陀脉诊的间接影响。阿育吠陀脉诊受尤纳尼脉诊(南亚地区医学流派之一)、藏医脉诊的影响而形成,也就间接受到了中医的影响。老师还简单介绍了医药知识随佛教传入而发生交流的相关情况,并推荐了相关文献以供同学们深入学习。

(积极提问的同学)

        讲座最后,刘老师详细回答了学生们的问题。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讲座结束后,刘老师继续和同学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