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860报道:见微知著:港澳考古世界性意义

  • 图文/张健
  • 创建时间: 2022-12-12
  • 717

        在我们的常识中,地大物博之处往往是考古发现和历史最丰富的地方,而提起发达的现代化都市香港和澳门,固有印象中总觉得二者作为鳞次栉比寸金尺土的蕞尔之地,何来有考古可言。然而,单就香港郊野公园,就有着4万1000公顷面积。澳门半岛外如路环岛,沿海自然风光明媚,鸟语花香,著名黑沙公园就是保存良好史前遗址。据调查,港澳地区合共尚有 数百处以上遗址。基于此,2022年11月28日晚18:30,明德讲堂思想系列讲座M860《见微知著:港澳考古世界性意义》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受疫情影响,本次讲座在线上展开。
        讲座特邀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邓聪教授基于近二十多年来学者们在港澳的考古发掘,见微知著,向国科大的老师同学们介绍港澳考古与祖国乃至东亚,甚至远及太平洋上岛屿考古的密切关系和今后相关研究方向。本次讲座由汪前进教授担任主持。

讲座主讲人邓聪教授

        讲座伊始,邓教授首先以经典成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玉比德”、“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为引,以众多学者们如《古DNA与分子考古研究》、《颅面复原重现古人类面貌演化历程》、《玉器技术科技考古研究的创新突破》和《冶金考古阐释资源、技术与文明》等的研究为例,向大家介绍了走进科技考古感受文明的魅力所在。其次,邓教授从自身经历出发,向大家展示了香港中文大学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合作的史前软玉穿孔工艺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欧亚史前玉器穿孔技术的结构,并从玉器工艺、原料等方面对欧亚大陆史前玉器文化的扩散进行探讨。基于此,邓教授向大家科普港澳考古的贡献,内容包括香港考古研究史的回顾——萌芽期(1921-1941年)、形成期(1955-1975年)、成熟期(1976-1987年)和发展期(1988-1997年);以大湾一期为代表的、经过调查发掘已达20多处遗址的大湾文化的地理分布和文化特征介绍,邓教授介绍道,大湾文化的有槽石拍,是目前已知同类遗物之中年代最为古老者,或许意味着珠江三角洲便是它的起源所在;此外,因为香港地处在珠江口,亘古以来与珠江三角洲同属一个文化圈,并且还受到长江流域乃至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如彩陶、白陶、釉陶(原始瓷)、石戈、牙璋以及青铜器的出现,都是相当明显的例证。
        其次,邓教授图文并茂地向大家介绍了1987年——1989年在大屿山东湾遗址的科考发现——由新石器时期至唐代的五个文化层、束湾文化和香港最古老的无陶文化;1990年和1996年在南丫岛大湾遗址的主要科考发现——距今3500年前的墓葬群(出土玉石饰物及礼器)、距今6000年前的居住遗迹和体现大湾文化的相关文物;1992年在大屿山白芒遗址的科考发现——商、春秋、西汉、晋时期的文化遗存、西汉时期铁制农具、西周―春秋时期水晶石英环玦作坊聚落。紧接着,邓教授以湖南千家坪、华南地区7000-6000年前出土凤鸟纹的分布为例,向大家解释了长江流域七千年前出现的“凤鸟南下”的历史现象,而距今二千年前在束南亚地区黑格尔l式的铜鼓分布又反映了当地对鸟、太阳及船的崇拜,这就是三代、秦汉文明持续向南方辐射的最好印证。

        不止于东南亚,邓教授还以树皮布为例,想大家介绍了华夏文明向太平洋彼岸的传播。邓聪教授讲述了他近二十多年在香港、澳门、越南等地的田野考古工作,重点介绍了树皮布石拍的发现。考古学证据显示:在东亚大陆范围,以环珠江口文化的树皮布石拍年代最久远,在距今5000-6000年前之间。南印支半岛,越南北部冯原文化丰富的树皮布文化,年代可能在距今3500-4000年之间。泰国及马来半岛的树皮布文化稍晚,在3500年前稍后。菲律宾、台湾等地都有别具特征性的树皮布文化,年代迄今所知不超过距今3500年。大洋洲岛屿均为树皮布文化繁盛区域,其年代更应在距今3500年之后。至于中部美洲树皮布/纸文化,如阿兹特克及玛雅文化,均盛极一时。中美洲树皮布文化上限不超过距今2500年。最后,邓聪教授指出树皮布技术应发源于中国,自南中国南向经中南半岛,席卷东南亚岛屿后,从海路上跨过太平洋岛屿进入中美洲。
        随后,进入四千年前玉文化及辘轳机械主题,邓教授向大家介绍道,轮盘可能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轮轴机械更是近世世界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轴承于轮轴设备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邓教授说道,科学家相信,轴承技术代表世界整个工业的发展水平。而近些年,中国史前玉工辘较轴承的考古发现,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意义重大。欧亚大陆中贝加尔湖周边以及中国东北是人类史前早期软玉文化的诞生地。邓教授介绍了香港中文大学和俄罪斯伊尔库茨克大学学者合作的史前软玉的穿孔工艺最新研究的成果,徙玉器工艺、原料出发,探索欧亚大陆史前玉器文化的扩散。面对国科大的广大理工科同学听众,邓教授以轮轴机械的发明与使用为例,从高层次概念解释了玉器加工技术采纳应用物理学的原则,即力学上转换机械能的控制及有效使用,由轮轴相互组成固定的构件运作,产生强大机械的效能。这是古代玉器与中国机械工程史上划时代的突破,对于欧亚大陆,玉器机械穿孔技术,邓聪教授举列可能源于中国东北及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的两大体系,即轮轴机械和轴心旋截技术机械。
        紧接着,邓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三千年前玉牙璋在东亚的扩散,邓教授讲述了牙璋在山东的起源,二里头牙璋的传播,牙璋上的几何形纹饰,扉牙龙形化,1224的研究扉牙方法,并据牙璋的分布与传播论述夏商的政治版图及文化影响力。最后,汪前进教授做结,本次讲座带领同学们认识到港澳考古的世界性意义所在:通过在港澳的科考,发现最早有约七千年前的沿海聚落,香港南丫岛大湾发现树皮衣服体系,与世界性古南岛语族起源扩散关系密切;四千多年前黑沙遗址出土玉石环玦作坊,首次发现及证实的滚动石质轴承,为中国古代科技轮轴机械技术重要突破,环玦玉石历史与东亚早期玉文化息息相关。从南丫岛商代玉牙璋发现,降及李郑屋东汉官吏墓的发现,显示出三代、秦汉文明持续向南方辐射。
见微知著,在互动环节,针对同学们提出的“中原玉文化如良渚文化对港澳玉文化的影响和交流”、“俄罗斯玉文化和红山玉文化相关技术源于流的关系”、“二里头玉器原料来源及港澳地区玉器原料来源是否有联系”、“港澳地区是否有发现采玉矿相关遗迹”、“出土玉器的用途和三礼里面的玉器祭祀有何异同”等问题,邓教授给大家做了细致入微的解答。

现场听讲同学

主讲人介绍:邓聪,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毕业,日本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長江学者讲席教授,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日本东北大学客座教授(2004),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系教授。专攻东亚考古学,重点研究玉石器科学技术史。曾在法国、日本、中国、越南等地主持或参加田野考古发掘,著有《邓聪考古论文选集(全四卷)》、《澳门黑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