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856报道:三曹与建安风骨

  • 图文/张健
  • 创建时间: 2022-11-23
  • 3655

        众所周知,在中国诗歌史上,建安文学和唐代的开元天宝文学是两座高峰,其中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还有围绕在他们身边的七子。基于此,2022年11月21日晚18:30,明德讲堂思想系列讲座M856《三曹与建安风骨》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受疫情影响,本次讲座在线上展开。
        讲座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先生,在介绍开创了建安文学崭新局面、树立了建安风骨崇高风范的“三曹创作”的同时,带领同学们论及建安风骨的内涵及其现代意义。本次讲座由汪前进教授担任主持。

讲座主讲人刘跃进先生

        本次讲座主要分为“建安文学的背景”、“‘三曹’的创作实践”和“‘建安风骨’的意蕴”三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建安文学的背景”中,刘先生首先向同学们概述了汉献帝刘协“建安”年号在25年间军阀混战、多方角逐的政治背景,其次着重介绍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生逢乱世的诗人,从“整日驱车走,不见所问津”,到在曹操求贤若渴的感召下,终于在邺下找到栖身之所,“建安”所体现的一段异彩纷呈的特殊时期。紧接着,刘先生结合史料和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李傕郭汜大交兵”、“曹孟德移驾幸许都”的故事,介绍了“建安”元年的政治和文学环境,刘先生讲述道:在这一年,曹操和孔融、陈琳、阮璃、徐斡、应场、刘桢、王粲等建安七子与蔡文姬、仲长统、繁钦等其他重要诗人,都进入了创作的活跃时期,奋发有为,渴望一展宏图,此外,《建安诗选》所录作品,绝大多数也创作于这个时期。也有少数如曹操、曹植等的部分作品例外,但就总体而言,以三曹七子为核心的诗歌创作,大体保持着相近、相同的时代特色,可以归属于建安诗歌这样一个大的范畴作整体考察。随后,刘先生图文并茂,介绍了许都(今许昌)的重要意义:通过如荀彧、陈氏、钟氏等大家族的人才引进,打开与士大夫阶层结合之通道,将名士引入曹操阵营。随着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的胜利,曹操以邺城为中心,扩建故城,邺城也就成了建安七子多游宴赋诗之地,如王粲从军诗所言:“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邺下风流”从此得名。

讲座主持人汪前进教授

        在第二部分“‘三曹’的创作实践”中,刘先生首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曹操的生平,而在更关键的理解方面,刘先生从文学的角度出发,以建安十五年曹操所作《让县自明本志令》为例,带领同学们进行品读与鉴赏。“欲为一郡守”、“典军校尉”、“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通过刘先生细致入微的解说,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曹操的成长轨迹和内心历程,此外,刘先生又引《大明皇陵之碑》作对比,引毛主席“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作印证,和同学们一起品味曹操文章雄健深沉之“力度”;此外刘先生又引导大家透过《善哉行》、《蒿里行》、《薤露行》、《苦寒行》、《短歌行》等名篇,体会曹操的全部作品,可以用“古直(古朴率直,没有掩饰)、悲凉(悲慨身世与时代)、霸气(雄心抱负)”这六个词来概括的原因,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爷”,这就是以其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不同于前人和后人之典型处。
        介绍完曹操,刘先生以曹植和曹丕“夺嫡之争”展开对二者文学风格的介绍。作为诗坛领袖,“三曹”的风格各不相同。曹操的诗以英雄气魄为豪,曹丕以诗人细腻感受见长,曹植以才子想象丰富称雄。曹植思维敏捷,才华横溢,故曰“思捷而才俊”;曹丕考虑周详,文章舒缓,故曰“虑详而力缓”。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类型。曹丕内向、沉静,以理智来衡量一切,是权力型人物。曹植外向、活跃,有时过于情绪化,是审美型人物。性格不同,反映在创作中,就有明显的风格差异,刘先生如此阐释道。在抒发友情方面,以曹丕《与吴质书》、曹植《与杨德祖书》为例,在描写思妇方面,以曹丕《燕歌行》、曹植《七哀》为例,在描写心目中的文学方面,以曹丕《与杨德祖书》、曹植《典论·论文》为例,在政治立场看文学方面,以曹丕力主文章可以经国、曹植蔑视辞赋小道为例,二者性格、文风的不同邃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命运——即使曹植才华横溢前期赢得曹操芳心,但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终让曹操步步失望,而曹丕虽文采略逊,但心思缜密,重在细节,终笑到最后。
        由于在年辈方面,曹植较之其他建安诗人为晚,至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建安七子并已离世,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黄初七年(226年)曹丕死,而曹植一直活到太和六年(232年),因而一方面,曹植既是建安文学创作活动的参与者,另一方面,他实际又充当了建安文学的总结者。同样,建安二十五年,随着曹操去世,曹丕即位,以此为界,曹植的生平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诗的内容也发生重大变化。前期作品的两个主题:一是悲悯民生,一是慷慨大志。前者以《送应氏》为代表,后者以《白马篇》为代表。曹植的政治悲剧主要是由其性格悲剧决定的。当然,换一个角度看,也许正是这种悲剧性格,也玉成了他的文学成就。在政治方面,他虽然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在文学领域,他却要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幸运的多。他经历了那么的磨难,悲欢离合,世态炎凉,使他对人生、对社会有了更加真实的体验和理解。曹植的创作承前启后,既有建安时期慷慨悲凉的余韵,又开启了正始以后弥漫于诗坛的荒漠凄冷的诗风;再从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脉络来看,曹植的创作既为五言古诗奠定了基石,同时又为近体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刘先生有条不紊的叙述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喝彩。

现场听讲的同学

        由于时间关系,在第三部分“‘建安风骨’的意蕴”中,刘先生只简单的总结了“建安风骨”蕴含的“政治理想、民生疾苦、社会现实”的主要内容和“慷慨悲凉、雄健深沉”的主要特点。在互动环节,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如“建安文学、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的联结”、“曹魏时期政治和主流文学之间的关系”、“三曹诗歌中四言诗与杂言诗同五言诗的对比”、“建安诗歌并非完全符合慷慨悲凉的特征”、“对比建安文学和李唐诗歌这两座高峰,中间四百年历史时期文学作品或成就的评价”,刘先生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最后汪老师进行了简单的总结,讲座最终在一片掌声中落下帷幕。

主讲人介绍:
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副主任,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文学评论》主编、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会长、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大百科第三版中国文学卷副主编、先秦卷、两汉卷主编等职。出版《中古文学文献学》《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文选旧注辑存》等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