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8日,受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新郢研究员为国科大师生带来明德讲堂M851期讲座,讲座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二楼104教室举行,主题为《中全新世气候转型、二次农业革命与东亚文明起源》。讲座由国科大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尚雪副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周新郢研究员从人类及人类社会的演变规律讲起,强调了解人类及人类社会的演变规律的重要性,尤其在未来全球气候变化仍处于非常不确定的情况下,了解古代气候变化的触发因素、发生过程及在此过程中全球不同地区古代人群的响应对于我们理解未来具有重大意义。
就目前而言,所有的文明都建立在农业的基础上,距今一万年前后的农业革命伴随动物驯化、制陶等手工业的发展,为后期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周新郢研究员认为,距今4000年以前,欧亚大陆上大体形成了三大重要文明体系,分别为包括安纳托利亚半岛、两河流域、埃及等在内的环地中海文明体系;东亚以中国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以及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体系。
就文明的构成要素而言,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毫无疑问都是辉煌一时的古代文明,但如此发达的古代文明却并没有延续下来,而是由于种种原因发生了中断,文明中断原因的探索一直以来都是考古学、人类学等领域的学者孜孜以求的研究课题。针对早期文明的崩溃或消亡的原因,周新郢研究员大致分成两类观点进行了阐述。
一类观点认为原因在于人类文明内在因素的演变,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上的发展导致在人类文明相互倾轧的过程中某些文明占据优势而胜出,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小亚细亚地区西台赫梯人的入侵、希腊地区迈锡尼人对米诺安文明的取代、埃及地区四千年前后的希克索斯人的入侵以及北方草原印欧人中全新世以来的扩张等等。
另一类观点则将早期文明的崩溃或消亡原因归结于气候变化。周新郢研究员指出,气候变化导致文化面貌的改变是链条式进行的——前期气候温和背景下产生的大量人口,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导致人口过剩,为了争夺相对有限的资源,城邦之间关系日趋紧张进而引发战争,最终导致文明的消亡,如苏美尔文明的衰落、阿卡德帝国的崩溃、经典玛雅文明的毁灭等等。总体而言,展开这方面的研究需要注意多区域对比古代文化演化的多因素,还必须有高分辨率记录实现气候记录与文化记录的吻合。此外,还应当搞清楚全球尺度上的机制与过程,及全球、大陆尺度上的广泛联系。
接着,周新郢研究员将视角转向中国,阐述中全新世气候转型与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在距今5000年前后,黄河、长江流域、辽西等地区都出现了以大型聚落遗址为特征的史前文化。在距今4000年前后,这些新石器时代文化普遍衰落,新兴的夏商文明崛起,原先中国大地“满天星斗”的文化格局转变成“月朗星稀”的文化面貌。
究其原因,气候变化对中国新石器-青铜时代早期文明体系具有重要的影响。吴文祥先生认为早期文明产生于距今5500年前后的干旱事件下,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引起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经常性发生,触发不同社会团体之间竞争与战争的频率增加,促使制度化不平等社会在多地区产生。而夏朝建立的主要原因则在于距今4000年前后的降温事件,人口增长、气候突变、人口迁徙和地理限制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人口-资源失衡,引起人群之间的战争。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尺度上的4.2ka气候事件,已有研究表明中国的南方北方文明体系对4.2ka气候事件的时空响应不同,南方的良渚文化大致在此期间崩溃,北方文化的崩溃则晚得多。为了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机制,周新郢研究员接着对亚洲季风系统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在亚洲季风气候灾害机制中,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影响最大且影响集中在环太平洋地区。关于良渚古城的废弃原因,有学者即认为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频率增加造成大规模洪水导致的结果,周新郢研究员就此提出两个疑问:一是良渚文化的消亡是全球尺度上4.2ka气候事件影响的一部分,而厄尔尼诺的影响是区域性的,如何影响到环太平洋以外的地区仍有待商榷;二是厄尔尼诺受太阳活动影响,但树轮记录表明4.2ka前后太阳活动并无异常。种种迹象表明,其具体原因仍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最后,尚雪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周新郢老师针对老师及参会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本场讲座也在大家踊跃的提问和衷心的感谢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