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844报道:百年大变局下的国际战略形势与中国的外交政策选择

  • 图文/张健
  • 创建时间: 2022-10-16
  • 1409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与俄乌冲突交织共振,国际局势发展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人类社会的“历史螺旋循环”演变、“新大陆时代”来临和“立体新全球化”推进的三大趋势决定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以“国际社会”为出发点,2022年10月14日下午14:00,明德讲堂社会系列讲座M844《百年大变局下的国际战略形势与中国的外交政策选择》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二楼201举行。
        讲座特邀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外交学院外交学系苏浩教授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分析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人类社会和国际局势的发展前瞻。本次讲座由黄荣光教授担任主持。

主讲人 苏浩教授

        本次讲座是苏浩教授继去年后第二次来国科大开讲,正式开始前,为了调节气氛,苏浩教授首先向同学们发问,“我们是什么?”、“我们除了中国人还是什么?”,现场的同学们瞬间被这个话题吸引,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答案。苏浩教授不置可否,随之微微一笑,开始了今天的讲座。
        讲座共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百年未有的变局与总体国际形势”中,苏教授首先分别以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日内瓦会议上发出的“时代之问”——“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2018年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的“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亚洲前途在哪里?”和2021年发表的主旨演讲中的“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带领同学们思考“什么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我国该怎么做?”,苏教授指出,当前国际局势变局之“变”在于地缘政治之变、世界经济之变和文明体系之变,变局之“局”在于政治经济博弈的棋局、战略力量对比的棋局和新型国际关系的大局,在此大变局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正因为人类社会面临复杂、多变的十字路口,因而寻求导向、呼唤世界之治迫在眉睫。从十七大报告到十九大报告,苏教授分别援引“变”、“化”、“变革”为关键词,指出自己对国际形势的基本评判:协调与矛盾及重构国际秩序的前景。苏教授解释道,原来的评估: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总体缓和、总体稳定,但是,国际局势不确定因素增加,发展前景不明朗,此外,国际关系发展两大趋势出现变数:国际关系“全球化”出现了反全球化思潮的流传、逆全球化行为的增多和经济脱钩风险的产生;区域合作“一体化”出现成员脱离区域一体化进程和区域内部“分化”的反向现象。以延续三年的疫情和持续至今的俄乌冲突为例,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国际交往受限、大国对抗加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当前世界形势突出一个“乱”字,似乎处处充满危机和陷阱。但即便如此,苏教授也明确,如果我们将国际局势简化分析就会发现,世界形势并没有乱到哪里去,也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从宏观上看“战略机遇”依然存在,我们需要准确把握历史交汇期我国外部环境的基本特征,统筹谋划和推进对外工作。既要把握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的大势,又要重视大国关系深入调整的态势;既要把握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大势,又要重视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的动向;既要把握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的大势,又要重视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的局面;既要把握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大势,又要重视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
        在第二部分“人类历史交汇期决定国际局势走向”中,苏教授首先指出,人类历史就是在全球范围内互动连接而演进的,是一种全球化宏观大进程,此外,全球化是人类思想的境界,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正在顺应全球化趋势,成为全球化的积极倡导着,并积极推动人类的全球政治的建构。紧接着,苏教授介绍了从铸就人类文明的“农耕时代”、进入奠定现代化基础和样式的“工业时代”,现在正及进入工业4.0,而一个超越工业时代的全新的“数智时代”正在朝着我们走来。历史的螺旋式发展决定了人类历史呈现三段上升式发展进程,而这螺旋式发展的特征体现为从线性、平面发展为立体的世界建构,从“单一”到“多维”。随后苏教授以决斗赛、拳击赛、田径赛为例,介绍了新国际权力下的结构演变和近代以来的三波全球化浪潮,而中国正成为第三波“治理的新全球化浪潮”的引领者,且随着地缘政治格局的大转移,人类地缘文明也将面临新的进程,陆海关系将从过去的“大陆时代”、近代以来的“海洋时代”向未来的“新大陆时代”转变,苏教授断言“谁能在大陆实现良治,谁就能解困世界”。最后苏教授提出了“第二次文艺复兴”的观点,并从中华文明的基因、传统、复兴和升华四个角度论证了其为“中国崛起文明的基础”,对比第一次以西方为主导倡导从人的神化到神的人化、把人从宗教桎梏中解放出来的的“文艺复兴”,以中国为首的第二次“文艺复兴”将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从自然的人化到人的自然化,把人从科学局限中解放出来。苏教授说明,人类在追求个人和社会层面的和平、发展、民主、自由、公平、正义上具有共同价值,人类历史、政治的坐标系也指向“文明政治”,而中华文明复兴的重大意义就在于摒弃强权政治,超越世界意识形态政治,推动全球范围内人类文明政治的建构!

主持人 黄荣光教授

        在第三部分“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与政策的选择”中,苏教授提出了自己基于中国外交行为的未来预判,包含“改变自己,影响世界”和“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两个方面,并针对第一部分开篇中习近平主席发出的“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作出了解答,面对国际社会正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四大挑战,我们要坚持“全球治理观”、“正确义利观”、“新安全观”,并在此基础上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和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因为时间关系,从这里开始,苏教授简单引领同学们认识了下包含中国外交宏伟目标、基本原则、行为准则、行动方式、道义追求、战略定位、基准坐标、战略部署、理论取向、远大理想等在内的当代中国外交的理论框架,随后简述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确立过程、十个内容、三个观念,并以美国的大国博弈逻辑作对比,介绍了“权力转移论”和“修昔底德陷阱论”,美国最近几日出炉的“国防战略报告”中也把中国列为了其外交的首要目标,苏教授又以佩洛西窜访台湾为例,提出美苏冷战之后,美对华实行的“新冷战”,美国从亚太“战略再平衡”到“印太战略”构架,体现了其力主控制“边缘地带”保证“海权”主导“陆权”的优势,而中国关系未来该如何处理呢?以中美战略对话为例,中美外交的方式与态势发生变化,中美相互关系结构性变化,应该相互调试,但中美战略追求并非零和性竞争。最后,苏教授又将视角跳出美国,简要介绍了东亚区域合作“雁型模式”到“平轴模式”的模式转型和东亚共同体建设双层框架的“胡桃模型”,此外还有中国周边“四环外交”框架、亚欧大陆间的网络化跨区域合作和“一带一路”、“中非合作论坛”、中国的“博览会外交”等,都体现了以区域一体化支撑新全球化的全球区域性地缘板块结构,而文明政治与全球性区域社会的建构正是中国一以贯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
        最后苏老师对今天的讲座做了如下总结:
        1.当前国际局势不确定增加,“和平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2.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趋势决定国际关系局势走向;
        3.习近平外交思想孕育着中国外交的战略逻辑,决定中国外交战略的方向;
        4.美国霸权主义行为无法阻挡中国的必然崛起;
        5.有效地开展了全方位和立体性大国外交,为保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深厚的国际基础;
        6.通过形成“开源国际系统”而超越美国的“闭源国际系统”,为建构“新型国际关系”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良好条件。
        此时,讲座比预期已超出近一小时,面对苏教授对国际局势的投入演讲和精彩分析,同学们也做出了热烈地回应,因时间关系,苏教授和同学们进行了有限但充满“思想碰撞”的互动,讲座最终在黄教授的主持下圆满结束。

现场同学与嘉宾互动

主讲人介绍:

苏浩,国际关系博士,外交学院外交学系教授和外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为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外交学院外交学系主任;北京地缘战略研究与发展协会会长、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和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亚非发展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理事;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研究学院政治系留学,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伯克利加州大学作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