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842报道:与古人神交——古陶瓷鉴赏漫谈

  • 文/马丁 图/欧阳辉勇
  • 创建时间: 2022-10-16
  • 516

        2022年10月14日下午,明德讲堂M842期讲座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陈华莎应邀主讲,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尚雪副教授主持,王昌燧教授嘉宾主持,杨益民教授出席。

主讲人 陈华莎研究馆员

        瓷器是中国的一张名片,古今中外,无数人为之痴迷。那么,非专业人士应当如何鉴赏?陈华莎老师将数十年来从事古陶瓷、佛教造像、玉石、珐琅等文物鉴定、研究、保护与征集工作的感悟与同学们分享。通过一个个案例,深入浅出的揭示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物我神交的美学体验。介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方法。

王昌燧教授发言

        古陶瓷鉴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经验科学,并无捷径可寻,需要在不断积累中逐渐领悟。陈老师引用耿宝昌先生的说法:“世界上万物都是一个理儿。要打通了学,你明白了这个就明白了那个,明白了那个就明白了这个,不知不觉地,忽然有一天就全明白了。”
        对于当代古陶瓷鉴定,陈老师给出的定义是:“以科学的方法对古代陶瓷器的品名、时代、产地、真伪、精劣以及经济价值予以确认,传统目鉴应该与现代科技测试相辅相成。”

会场交流互动

        在鉴定具体器物之前,需要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储备,陈老师认为:“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陶,什么是瓷;什么时候烧什么陶,什么时候烧什么瓷;什么地方有什么陶,什么地方有什么瓷;什么时期的瓷器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它的造型有什么,纹饰流行什么,胎釉有什么变化。举个例子,大家如果听说落款‘显德年制’的‘柴窑’,即使不看实物也能判断是新的,因为那就好比有人说秦始皇陵出土了电脑。”
        在观察每一件器物时思考:“它之所以是这种造型,用这种花纹,一定含有它的道理。为什么它是这样而不是哪样?必有它的内在道理。”在对比一系列真伪器物后,不禁要思考:“外表都很相似的器物,但是它们的内心却可能截然不同。就如同观察人一样,通过他的言行,由表及里,看是否表里如一。”
        陈老师认为,鉴定需要建立在领悟美学造诣的基础之上:“鉴赏艺术品时,无论是绘画还是陶瓷,都需要细心体会这种放松、自然的状态,线条的速度和力度非常重要。真的永远是自然的、放松的、美的,假的永远是做作的、僵硬的、丑的。”
        最后,陈老师总结今天的报告:“只有怀着一颗小朋友般纯真、烂漫的童心,一颗安静、干净的禅心,才能塑造出有生命、有灵性、鲜活的艺术品。而只有同此一心,才能看懂这些艺术品,与之倾心交谈,结成跨越时空神交的挚友。”
        讲座过后,同学们就感兴趣的话题继续与陈老师交流。

陈华莎老师与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教师合影

文:马丁

图:欧阳辉勇

审核:陈华莎、尚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