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837报道:古舞今韵:中国古典舞的前世今生

  • 图文/何天翼
  • 创建时间: 2022-09-29
  • 1532

        2022年9月27日晚18:30,明德讲堂艺术系列讲座M837《古舞今韵:中国古典舞的前世今生》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一楼209举行。北京舞蹈学院李馨副教授带领同学们走近中国古典舞,引导同学们细品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性与文化内涵。中国科学院大学艺术中心牛锡桐老师主持了本次讲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人自己创建的舞蹈体系,是从无到有、慢慢探索的过程。李老师认为了解古典舞必须从了解“古典”开始。如今网络平台上的部分视频博主对于古典舞缺乏基本认识。荒诞不经、粗制滥造、偏离主题的视频作品在各平台上屡见不鲜。因此她认为我们古典舞的重心有必要回归到“古典”这个主题上。中国古典舞除了外在形态上的传承方式,还有内在价值核心的传承。因为人们在大踏步向前走的时候,总会寻找自己内心“血脉的源泉”。

主讲嘉宾  李馨副教授

        李老师以同学们钟爱的家乡特产为例,强调古典舞者对于古典舞的感受也在很大程度上与同学们对家乡特产的独特亲切感相类似。最初,原始人跳舞并非出于审美需要而是生存使然,我们可以从《刑天舞干戚》中找到原始部落战争之舞。闻一多也曾认为原始舞蹈是舞的真面目,是全体生命的总动员。夏商周时舞蹈告别了原始形态,从全民性活动逐渐演变为一部分的艺术活动、宗教活动以及统治者实施治国的手段,从此中国舞蹈就在娱人、娱神、教化的轨道上纵深发展,古典舞者对于古典舞本源有着独特的的文化归宿感。

讲座现场

        随后,李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古代各个时期的舞蹈规范,还截取了《唐明皇》中霓裳羽衣舞片段给同学们欣赏。她认为,在漫长而曲折的发展中,每一个历史阶段都留下了令人遐想万千的舞影,遗憾的是,我们无法亲眼目睹那仪态万千的舞姿舞态。但是近代的多年战乱让中国人几乎丧失了舞蹈的感受,19世纪鸦片战争的炮火硝烟尚未散去,西方文化便登陆华夏,李老师对此深感惋惜。不过,她也欣喜地看到,清代外派使节留学人员中的爱舞之人,为中国舞蹈带来了勃勃生机。她以裕容龄为例,讲述了这位贵族出身的舞蹈家对近代舞蹈的卓越贡献。
        李老师指出,中国当代艺术舞蹈在建国之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了解决专业舞蹈演员的训练,党和国家采用了各种不同的尝试,如朝鲜著名舞蹈家崔承喜在北京成立了“中央戏剧学院崔承喜舞蹈研究班”,她从京剧艺术中的青衣、花旦、小生、武生等不同角色中的提炼动作,根据舞蹈的特性进行了新的组合,由我国著名民族音乐家刘古典先生配上民族韵律的音乐,从而形成一本比较完整的教材,她也成为了整理中国古典舞的“第一人”。在欧阳予倩先生的倡导下,我们又开启了对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复兴与重构的历程。而第一位“民族舞剧科”主任叶宁则是在戏曲传统的基础上来建立中国古典舞蹈。李老师认为,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的重建是以“活着的传统”为直接或间接参照的。而在文革结束后,中国古典舞又迎来了新的里程碑,古典舞开始向戏曲学习,向武术学习,向一切传统艺术学学习。

李馨老师给大家现场展示经典舞蹈动作

        在讲座过程中,李老师不时向大家表演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引来同学们阵阵喝彩。在讲座尾声,她还不忘为同学们演示折扇中的起势、俏眼与团扇中的立圆等动作。最后,她鼓励同学们用自己的舞蹈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她也热切地期望,那些留在我们身体上继往开来的文化,能够为后人留下某些传统的记忆。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嘉宾简介:

李馨: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舞蹈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舞教育与表演。入选“首都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库”首批文艺工作者,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中国古典舞专业委员会委员,艺术职业教育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曾多次获得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中国古典舞青年组指导教师奖。2022年获北京市师德优秀个人表彰。发表论文数篇,主持参与多项省部级、北京舞蹈学院院级科研课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及2022年北京残疾人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中担任编导。出版整理口述史《求索——中国古典舞创建历程》与《中国古典舞扇韵》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