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823报道:作为公共品的科学:“开放科学”在中国的实践

  • 图文/秦昱伦
  • 创建时间: 2022-09-13
  • 408

        2022年9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赵延东教授应我校人文学院莫扬教授邀请,在“开放科学”的主题下为全体国科大的学生带来了一次干货满满又开拓视野的讲座。尽管疫情影响的阴霾使得讲座改为线上,但丝毫不减同学们求知的热情,踊跃参与的同学人数甚至超过了视频会议的最大容量。在如此为难的情况下赵延东教授极尽体现了作为学者的大度与包容,他毫不犹疑地答应了可以进行录屏让更多同学参与其中,“开放科学当然是期望能有更多人从中启发受益,这个讲座也算是开放科学的实践。”信任满满的话音落下,虽然线上直播中听不到热烈如潮的掌声,但在很多同学心中都升起了不小的敬佩。

        而赵延东教授在学术上更是建树颇丰。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的首席专家,他兼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暨科学社会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学会理事暨技术社会学专委会副理事长等重要学术职务。同时他还入选了“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的研究方向集中于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科学社会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等,在Nature、《社会学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十余部。

        此次题为“作为公共品的科学:“开放科学”在中国的实践”的讲座,内容源自于赵老师近年来在科学社会学方面的潜心研究。赵老师首先由科学的公共品内涵入题,追溯经典理论,提出开放科学的核心源自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和社会对科学的外在需求。但现实的科学发展也存在一定脱离公共利益诉求的方向,因此,需要开放科学运动的涌现,以提醒科学发展在数字社会时代中 “不忘初心”,向科学本质回归。这样引入更多交互和开放性的科学运动,对科学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模式也会产生颠覆性影响,也可能从根本上重构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紧接着,赵老师更进一步介绍了开放科学的基本内容、原则和利益相关方面,并让同学们了解到了最切肤相关的负责任的学术评价问题,也在宏观上对开放科学有了综合全面的认识。

        在下一阶段,赵老师以自身主持的对中国科学家和社会公众的大规模社会调查为依托,向同学们全面普及了中国科学家对开放科学的认知、态度与参与行为。,丰富的可视化数据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了中国科学界对开放科学的认知、态度和实践状况。经过对数据的呈现和分析,赵老师从中提炼出了中国科学界对开放科学认识的基本结构——来自社会学的经典理论“差序格局”,科学界对开放科学的认识层次以论文等资源共享为核心、然后向外依次递进到开放数据、同行评议和对社会与公众的开放。

        最后,赵老师分析了开放科学在中国发展的社会基础,对开放科学运动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机遇也提出了探讨。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普及,开放科学的物质基础越来越坚实,并且,经过调查发现,中国民众对科学界有着更多的信任、对开放科学有着较高的接受程度和更强的参与意愿;但另一方面,中国的公众科学素质虽然在今年来迅速提高,但相比发达国家仍然有较大差距,科学素质和基础素养的缺失是民众参与开放科学的主要障碍。

        讲座的最后,赵老师表达了对中国开放科学实现跨越发展的积极期待。主持人莫扬教授总结了中国建设开放科学的实践经验,也对在座即将肩负科研重任的同学们寄予了厚望。同学们就“开放科学的中西差异”、“开放科学的专业性边界”等话题上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并得到了赵老师的亲切解答。没有雷动的掌声,随着主持人的感谢线上讲座至此戛然而止,但瞩目的期待仍在每一个人心里,行动孕育于精神,也许一次讲座,会如同种下一枚小小的种子,在每个在场的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