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809报道:语言与音乐:关于其间类比性、相似性和差异性的一些简要思考

  • 图文/周菂清
  • 创建时间: 2022-07-02
  • 84

        6月22日晚18:30,明德讲堂社会系列讲座M809《语言与音乐:关于其间类比性、相似性和差异性的一些简要思考》在腾讯会议直播课堂进行,共有300余名师生同时在线参加。本场讲座特邀前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孟斐璇(Franco Amadei)为同学们讲解作为认知活动和文化现象的人类语言与音乐之间的相似性和相互影响。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

        “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这是一句有关音乐属性的名言,然而这一判断却是有争议的。要考虑音乐与语言的相似性,首先需要判断音乐是否具备普世性。全人类都能听得懂音乐,没有任何一个文明文化不具备音乐能力,说明音乐是普遍的。此外,全球目前存在至少7000种不同的语种,语言能力是普世的,而语言形式则不是。音乐形式也同样多样化,例如中国古代在乐理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当代也有流行音乐、摇滚、爵士和古典等不同类型的音乐,但东西方的乐理有所不同,如音域、调性等。孟斐璇介绍,学界当前普遍认同音乐具有普适性,而在音乐形式方面的探索则分为两条路径:音乐形式更多受到人脑的感知机制影响和音乐形式形成更多受到人群行为发展和文化积累影响。

        在语言与音乐的功能方面,孟斐璇指出,前者的首要功能是产生“命题性语义”,从而丰富思维认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语义交流,创造出人类的集体知识。后者的功能包括群体中的情感激发、交流、同步,增强社会凝聚,发展人类的感知技能以及提供一种消遣。通常认为人类在八万年前就有了语言,音乐同样是古老的,考古发现了不少制作于四万年前的原始乐器。孟斐璇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些人声音乐表演选段,来演示早期音乐和早期语言存在融为一体的可能性。在两者的机制层面,语言有由语素、词位、短语和句子构成的语素链和音位与音节组成的音位链,音乐同样也和弦链和音调链,它们都是将离散的声学元素组织成具有层级结构的序列,区别在于音乐并无明确的实物所指。孟斐璇总结,语言和音乐有共享的特质,它们都是人类发声系统或运动神经的产物,但在符号的调制方法是语音还是音调、符号传达的语义还是情感方面则是不同的。

        孟斐璇(Franco Amadei),意大利人,前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拥有深厚的汉学和语言学教育背景,在华工作30多年期间担任过国际企业高管以及多项艺术、文化项目的策划、组织工作。长久以来,他跟多家学术、艺术机构合作当中策划、主持了多项讲座、论坛、课程等等活动,涉及范围包括意中文化、艺术交流史,意大利语言学以及西方乐器和音乐历史。自2019年担任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系“国际教授委员会“的委员。目前在北京语言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等高等学校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