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3日18:30,明德讲堂M789期讲座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二104举行。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袁园应邀主讲,国科大艺术中心牛锡桐老师主持本场讲座。袁园,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任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科学与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版权学会理事,中国文联《民艺》杂志执行编辑,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历史与理论、艺术与科学传播。出版《中国设计史纲》、《设计创造学》等,近五十篇论文发表于国内外多个学术会议论坛及CSSCI、核心期刊;主持和参与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获得多项教学、科研奖项。
本次讲座,袁园老师从揭秘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各环节的视觉效果入手,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与视效解读。在全媒体时代以及设计赋能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袁园老师接着引领同学们深入思考了“技”与“美”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以前沿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史、工艺美术史以及科技史成果实例,梳理了技术与艺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关系,并向同学们展现了艺术与科学的内在联系与相向而行的发展趋势。
讲座伊始,袁园老师主要为同学们揭秘了“冰雪五环”环节和“点燃主火炬”环节。其中“冰雪五环”环节是用激光在“冰立方”上雕刻出运动人形及冬奥会历届举办国及举办城市名,这是奥运历史上首次以水墨动画风格呈现冬奥发展历程,这不仅是数字科技艺术对传统水墨风格的解构与重塑,更是中国人以数字科技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展示“中国笔墨精神”与“人类奥运精神”的完美结合。“一朵雪花”是贯穿开幕式始终的重要视觉元素。当最后主火炬点燃的一刹那,主火炬台缓缓旋转上升至空中,此时,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点燃环节惊艳了世界。
讲座现场
接着,袁园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技术”与“艺术”的异同点。从字面层次来看,两者的共同点显然在“术”字上,并且回顾“术”字的发展,会发现在简化体出现之前,“术”字都夹在“行”字之间;即“術”,邑中道也,指古代城市中的道路;转换到“技术”和“艺术”当中来,“术”便是大家常说的“方法”;艺,《说文》作“埶”或作“蓺”,有种植、才能之义;技,技艺之谓。《史记·货殖传》曰:“医方诸食技术之人。”《汉书·艺文志》曰:“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淹昧。”在古希腊,“艺术”一词也是指人所进行特种活动的技能。诗人、演讲家、画家与工匠、建筑师、医生等的工作可称为“艺术”,直到欧洲的中世纪,“技术”与“艺术”也没有根本区别。由此可见,人类文明处在大致相同的历史阶段,人类的认识与物质生产状况都有基本相似之处,“技术”与“艺术”二者的区分在西方是文艺复兴之后、在中国则是近现代之后才逐渐明确。
最后,袁园老师以古代中国——近代西方——现代西方——当代中国为时空坐标点,向同学们充分展示了“技”与“美”的相向而行。中国古代有震惊世界的科学技术发明,有精湛的工具和器物制造;“文明古国”中有发达的物质文明和技术文明。而古希腊哲学家把技艺技术看得非常重要,黑格尔在其《美学》中指出,任何艺术都包含着技术;艺术家就是掌握某种技术而创造艺术的人。在北京冬奥会上,张艺谋等导演的开幕式聚集了各方面的技术专家,以现代技术手段创造了让世界震撼的壮美作品。一个巨大的“画轴”在开幕式上恢弘地展开时,超乎人想象力的画面和声音的展示,让人惊叹、赞美现代技术在艺术创造中的巨大功能。